原标题:人民日报上的这篇重磅文章,值得仔细研读
[学习小组按]
7月12日,一篇重磅文章亮相人民日报——《映照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指导思想》。
为何重磅?不仅因为作者是黄坤明,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更因为这篇文章刊发的“时”与“事”。
时,文章刊发时正值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事,党中央日前发出《关于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的通知》,而中宣部正是此本学习纲要的编纂部门。
因此,这篇文章可以看做是在主题教育中,一篇精彩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笔记。同时,文章也可以看做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后,一篇重要的系统的理论阐释文章。
可以说,读懂这篇文章,对学习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提纲挈领的效果。
小组就跟大家一起来分析下这篇文章。
文章分为四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分别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思想根源、思想体系和思想方法。分条缕析,逻辑严整。
一、历史地位
文章一开始就下了一个重要的判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之旗、精神之魂。
主题词是历史维度。
这个提法很新鲜也很形象。“旗”是举旗定向,是方向,“魂”是精神所系,是根本。
为什么?判断一个思想的历史地位,要从不同的历史维度切入。
文章就用了三个历史维度:一是马克思主义170多年的发展历史;二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特别是近代以来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三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几年。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创立170多年的发展历程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举起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我们不但把这面旗帜举住了、举稳了,而且举得更高、更加鲜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古老而年轻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其次,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放在中国历史中去看。文章用了三个“深刻揭示”:深刻揭示了我们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复兴之路;深刻揭示了我们国家如何保持独立自主、顺应时代潮流走出一条强国之路;深刻揭示了我们党在各种风险考验面前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强党之路。
三个“深刻揭示”分别指向强党、强国和民族复兴,这都需要思想精神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起着根本指导作用。
最后,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发生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精神力量、思想根基。今后同样需要统一思想、统一意志、一致行动,这个前提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干部群众的头脑武装起来、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文章说,这是“严肃的政治要求,也是紧迫的现实要求”。
二、思想根源
文章第二部分提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主题词是历史和人民。
如何承载?文章用了“原点、起点、支点”三个生动的比喻。精神原点、逻辑起点,需要我们有历史的深度,而价值的支点,则需要我们时刻保有人民的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特别注重历史。
党的十九大闭幕后,在一大会址、南湖红船重温入党誓词;在古田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长征出发85周年来到长征出发地于都……习近平特别注重从我党精神的原点处汲取发展创新理论的丰厚营养和强大力量。
建党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抗战胜利70周年,以及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诞辰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上,习近平都会发表重要讲话。目的就是“回顾艰辛历程、总结历史经验,在擦亮初心中指明方向,在宣示使命中启迪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的另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特别注重人民。
初心和使命,其实就是回答“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关键命题。习近平说:“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以百姓心为心,既是我们党的初心,也是我们党的恒心。”
不久前,习近平在意大利出访时被问了一个挺“突然”的问题:当选国家主席时,是什么心情?习近平的回答刷爆了当天的朋友圈:“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这一价值观还有更多具体的表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这些表述的主题词无一不是“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和执政成功的重要支撑,也是目的所在,是价值支点。“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也是主题教育要告诫9000万党员的重要一点。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千万不能脱离人民。
三、思想体系
文章的第三部分讲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具有原创性贡献的科学体系。
主题词是理论和实践。
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就是因为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标准,具有体系化、系统化的重要特征,像“一整块钢铁”。
文章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称为一个科学体系,就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立足新时代这个历史方位,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系统的思考和重大战略部署。
文章说,这一思想达到了“三个贯通”:
贯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贯通了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福祉;
贯通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实践探索和认识成果。
可以说,立意已经非常高了。
不过,理论创造永无止境,体系完善永无止境。任何一个理论必须保持发展、开放,随着实践不断深化、推进,才能正确指导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样如此。发展和开放,是这一思想的鲜明特征。
四、思想方法
文章第四部分讲的是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就是这一思想如何指导实践。
主题词是辩证法。
文章用了三个“充分体现”:知行合一、立破并举、稳中求进。知与行、立与破、稳与进,仔细一琢磨,这三对关系的处理,无一不体现深刻的辩证法。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理论创新、理论学习的目的还是要指导实践。文章说得很通俗,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解决过河用的“桥或船”的问题。习近平一直有非常明确的“问题导向”意识,从社会实践提出的问题发端,从分析问题性质、现实条件入手,着眼解决问题,求得失效提出对策思路,而且对认准的事能大力提倡、躬身践行、一抓到底、务求实效。
反对什么?支持什么?必须毫不含糊、旗帜鲜明。文章列举了十八大以来在意识形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三个方面推进治理的例子。比如,意识形态领域要立方向、立主导、立主流,反对错误思潮;全面深化改革要立目标、立原则、立制度,破利益固化藩篱、体制机制弊端;全面从严治党要立理想信念、立清风正气、立铁规红线,破信仰迷失、破“四风”积弊、破腐败毒瘤等等。
中国是艘巨轮,行稳才能致远。所以,在习近平的治国理政实践中,“稳中求进”是一个高频词。稳中求进,就是审时度势、尊重规律;稳中求进,就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稳中求进,就是谋定而后动……这是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艺术。
理论学习最终要用于实践,可不能“空转不落地”。
正如这次主题教育强调的一样,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要力戒形式主义。小组觉得,要在这次主题教育中受益,记住三个字:懂、通、实。
懂,多思多想、学深悟透;
通,系统全面、融会贯通;
实,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文/鹤鸣
责任编辑: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