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我国储蓄率仍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原标题:我国储蓄率仍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近年来,虽然我国储蓄率与历史峰值相比有所下降。但是,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储蓄率仍然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居民储蓄率更是远高于发达国家——

近期有观点认为,我国储蓄率出现断崖式下降,尤其居民更是“囊中羞涩”。

的确,近年来我国储蓄率与历史峰值相比有所下降。但是,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储蓄率仍然较高,并持续位于世界前列,总体增速也并未出现断崖式下跌。

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看,我国存款增速仍然较高,2019年一季度,居民部门新增存款规模创下近几年来新高。一季度住户存款余额为77.6654万亿元,同比增速为13.1%。

数据显示,我国储蓄率从2000年的35.6%飙升至2008年的51.8%,增加了16.2个百分点;居民储蓄率从2000年的28.2%上升到2008年的37.3%,增加了9.1个百分点。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去年11月份也提到,中国的储蓄率在高峰的时候曾经达到了差不多50%,现在已经降了好几个百分点。

即使有所下降,但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当前的储蓄率水平仍位于世界前列。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数据,2017年中国储蓄率为47%,远高于26.5%的世界平均储蓄率,也高于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我国居民储蓄率更是远高于发达国家。据统计,在经合组织(OECD)国家中,2016年居民储蓄率最高的3个国家分别为瑞士、瑞典和墨西哥,其数值分别为18.79%、16.02%、15.45%。相比之下,2016年我国居民储蓄率高达36.1%。

美国经济分析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底,美国居民储蓄率为7.6%。近十几年,美国居民储蓄率都在3%至9%区间内徘徊,2005年一度触及最低点3.2%;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居民储蓄率缓慢上升,2012年到达最高点8.90%。

储蓄率上升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规律。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都经历过高储蓄率阶段。受到文化影响,亚洲国家国民储蓄率较高的现象更为普遍。

近年来,受经济增长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换等因素影响,我国储蓄率有所下降,但降幅较为缓和,并未出现断崖式下跌。2011年,我国储蓄率跌破50%,2017年比2008年累计下降了5.8个百分点;其中,居民储蓄率比2008年累计下降了1.1个百分点。

周小川认为,储蓄率下降有一定的好处,表明内需增强;但也需要关注隔代之间储蓄率的变化。在金融科技发展的背景下,消费信贷发展较快,会诱导年轻一代提前消费、借贷消费,“这不仅是一种经济、金融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人口现象,可能会带来重要影响”。

从历史经验看,储蓄率下降是一个逐步、漫长的过程,并不会陡然下跌。日本的国民储蓄率在1991年达到高点34.2%后,开始震荡下滑并在2016年达到历史最低点的27.3%。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储蓄率开始持续下降,从最高点的23.4%一路下降至1993年的最低点17.1%,此后储蓄率开始回升。直至1998年,美国储蓄率开始了新一轮调整,期间有两次明显下跌及回调过程,最低点分别在此后的2003年和2009年,分别达到17.5%和14.6%。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指出,储蓄率回落,不允许投资增速再像以前一样维持在较高水平,我国必然要从投资拉动经济,向消费创新拉动经济转型,近几年政策已经在向这个方向调整。

相关阅读:
太铁暑运预计发送旅客1538.7万人次 全省各类主要生活必需品价格跌多涨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