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是否“下调法定婚龄”,在开门立法中凝聚共识

原标题:是否“下调法定婚龄”,在开门立法中凝聚共识

下调法定结婚年龄是个复杂议题:这不只是纸面上的两个数字变化,而是攸关每个人权利、影响每个人生活的重大事宜,所以也确实需要充分的社会讨论。

是否“下调法定婚龄”,在开门立法中凝聚共识

▲资料图。图/视觉中国

现行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本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二审的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沿用了现行法律关于法定结婚年龄的设计。6月26日分组审议草案时,有委员建议适当下调法定结婚年龄,有的建议法定结婚年龄降至18岁。这也成了这几天的热门话题。

截至6月29日20时,新京报在微博发起的该话题投票调查显示,66.2万参与者中,其中14.2万人赞同将法定婚龄调至18岁,42.9万表示不赞同、暂不表态的有9万人。

是否“下调法定婚龄”,在开门立法中凝聚共识

▲新京报微博截图

从网上的反馈看,民众对“是否要将法定婚龄降到成人年龄标准”的态度莫衷一是。这里面,不排除很多人将法定婚龄降至18岁误解为“到了18岁就该结婚”——其实这只是增加选择权而非发出“催婚令”。但这本身也表明,下调法定结婚年龄是个复杂议题:这不只是纸面上的两个数字变化,而是攸关每个人权利、影响每个人生活的重大事宜。

这么个涉及面广泛、社会影响巨大的修法动作,自然需要法律程序与民意基础兼顾。换言之,这需要立法机关认真把关、充分讨论,也需打开大门、虚心听取民意,将民意风向作为立法的参照系。事实上,这跟民法典编纂“开门立法”的思路一脉相承——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俊臣此前就提到,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坚持开门立法,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

就“下调法定婚龄”问题看,“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的现行法定婚龄设计,既有根据当初人口形势减缓人口增长的考虑,更考虑到了人的生理心理发育规律,以及家庭稳定性和社会接受程度等。这样的年龄线设定,确实也能让未来父母在工作、学习、健康、经济能力、生活经验等方面跟“为人父母”要求更匹配。

但也不可否认,在人口增长减缓、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今天,现行的法定婚龄确实成为了人口增长阻碍,而在部分农村地区,绕开法定婚龄私下办酒结婚的现象也很常见。

由于结婚生育较晚,当下中国社会生育率走低,而高危妊娠比例长期以来有增加之势。从全世界的情况看,中国的法定结婚年龄确实相对较高,如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法定结婚年龄都在16岁到18岁左右。

所以说,从利弊维度看,法定结婚年龄的调整,确实是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而这样的探讨,也应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进行,并融入到“开门立法”的过程中。

一方面,公众参与往往能提供更多元的视角。当下的立法多采取开门立法的形式,通过多重渠道广泛征集社会意见,有个重要原因就是,民众往往能从自身利益和社会经验出发,提供与相关专家不同的视角、提出颇具建设性的见解,这也能提高法律、法规的质量。

另一方面,通过多元互动的公共讨论,让赞成和反对的双方都亮明自己的观点、摆出自己的论据,理性对话,充分讨论,也能最大程度化解争议,取得社会的共识。而凝聚广泛的共识,也是法律深得人心、有效施行的前提。

“兼听则明”,“兼听”听的就该是广泛的民意诉求。而切实落实开门立法,让社会关切都能在立法中得到充分体现,也会让高质量立法更为可期。

□于平(媒体人)

编辑何睿胡博阳校对卢茜

相关阅读:
联创永宣陷股东退出纠纷 新三板首家创投收益“存水分” 蔡英文宣扬政绩不成却说错话 蔡办急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