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特写:爸爸“长须须了”
新华社成都6月26日电(康锦谦祁静)“爸爸,你长须须了。”四川宜宾市长宁地震第五天,长宁县硐底镇七坝村纪检委员王少学第一次抱起两岁的女儿。多日不见爸爸,小家伙凑在王少学的脸上,却被爸爸满脸的胡茬扎到。
地震发生后,王少学主动加入民兵应急救援队,一直坚守在抗震救灾一线,几天下来,胡茬长了一脸。
22日上午10时许,在硐底中学临时安置点,记者见到了正在冒雨清理积水的王少学。雨量太大,他担心雨水会淹进帐篷,于是叫上队员,紧急加深排水沟。
王少学的另一个身份是硐底镇红狮水泥厂的职工。地震当晚,他正在厂里值夜班,电话叮嘱弟弟照顾好家人后,通宵留守在厂里,安置不断涌来避险的附近村民。第二天一早,来不及回家看看,得知要组建民兵应急救援队的消息,他又带着厂里的一帮兄弟,转头去了武装部。
排查险情、转移伤员、搬运物资、安置群众……相比其他队员,王少学还需要履行他作为村级纪检委员的监督职责。
临近晌午,雨渐渐小了起来。受灾群众逐渐走出帐篷,开始排队等候领取午餐。
由于宣传引导得好,实行按村排队,当天中午的午餐发放井然有序,按人头准备的饼干、泡面和水,人人都领到了。
12时30分许,一辆装满救灾物资的卡车驶进学校。“这次是帐篷和床了,现在最缺的就是这两样东西。”王少学和队员们迫不及待地奔向卡车,有的用手搬、有的用肩扛。
随着救援安置进入平稳状态,这一天,王少学终于可以抽空回家。从学校出发,开车沿主路行驶五分钟,然后步行走完一段碎石路,穿过一片翠绿的玉米地,便来到了王少学家。
“爸爸!”一个稚嫩的声音传来,原本在床头学习写字的女儿,转头见到身后的爸爸,开心地丢下手里的笔,一下子起身,飞扑到王少学怀里。
这是地震发生后,王少学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与家人相聚。中间的两个凌晨,他回来后,家人和邻居都已经睡下,他只好悄悄地靠在竹椅上,等到天亮,轻声地和大家说上几句,站在帐篷外看一眼还在熟睡的女儿,又匆匆奔往他奋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