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下周高温天气 您知道京城最热时多少摄氏度吗丨小乡聊天

原标题:下周高温天气您知道京城最热时多少摄氏度吗丨小乡聊天

新京报讯(记者李傲)烈日炎炎的北京城气温目前持续升高,今日已经进入酷暑模式,而明日的北京最高气温可达到36℃,最低气温也有24℃。这样高温天气还要持续多久我们不知道,但有记载显示北京最热的一天是在1743年,气温最高达到了惊人的44.4℃!

滚滚热浪又扑面而来的北京,进入夏天就会非常炎热,早上八九点,就已经提前进入火焰山。到了中午出门一趟,“热死了,热死了”总是挂在嘴边。但是,我们口中的“热死”不过是一种程度副词,而在乾隆八年,一场几乎席卷了半个中国、持续长达半月的高温天气可真是“热死人了”,京城和京郊光穷人和胖人就热死了一万多人!

自1916年以来,北京的最高气温在1942年6月15日,高达42.6℃。此后1961年、1968年等都有40℃以上极端高温天气。据一些网友回忆,在近些年的北京,到了38℃、39℃,“阿姨提着一袋鱼上地铁,就能闻到烤鱼味儿了”,可以想见其灼热威力了。但这也比不上乾隆八年那场热,据专家换算,1743年7月20日至25日下午的气温值,均高于40℃,其中以7月25日的气温值最高,达到了惊人的44.4℃!热到什么程度呢?《续东华录》记载:“六月丙辰(7月25日)京师威暑。”大概就是走在大街上,转眼就有人热死。

法国传教士宋君荣(A.Gaubill)在寄往巴黎的生活报告中描述了当年北京的酷热景象:老北京人从未遇到像1743年7月这样酷热的天气。7月13日这天热得使人难以忍受,贫民和其他人,主要是胖人中暑或者热死,死者躺在道路或街上,有的停放在屋里。许多教徒在向上天祈祷和忏悔,皇帝和大臣们为此专门开会研究采取措施,以解除人们的痛苦。在每条主要街道和城市门洞,都在发放降暑药品及冰块。

据大臣们的统计,在7月14日到25日期间,全城内因为酷热天气死亡11400人,这主要发生在贫民区,死者多为贫民、技工和手工业者,尚不包括富人和职员,若加起来死亡人数要超过上述数字。也就是说,对于当时的贫民和胖人们,中暑成为一件普遍的事情,热死成为一件常见的事情,有万余人死在这场持续高温天气中。

此外,宋君荣还对酷热天气做了气温观测和记录,其中20日至25日都在40℃以上,25日高达44.4℃,达到了气温极高点。25日至26日晚间,东北风并下了雨。26日气温为31.9℃,比前一天下降了十几度,至此,长达近半个月的高温酷热天气才终于结束。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用气象仪器对气象进行观测的记录。

然而,这样的酷暑并不局限于北京。据《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记载,当年的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整个华北地区都异常炎热,这在各地的地方志上有所体现。《顺天府志》记,乾隆八年五月(农历)“大热,人多死。”

北京西北的怀来县县志载:“夏暑热,有死者。”北京东南的天津县县志载:“五月大旱,苦热土石皆焦,人多热死……”《保定府志》:天气亢旱,自五月二十四日至六月初五日(即7月15日~25日)人多死。最为惊人的还是要数河北高邑县:“五月二十八日至六月初五日薰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死,初六日(7月26日)未时得雨,暑气始消。”

对这次罕见的持续高温天气,乾隆帝虽身处皇宫,冰块、排扇为数不少,但也殊为难耐,尤其是看到山西、山东、陕西、河南等华北各省的奏章,竟也都和京城一样,酷热难耐,热死人的情况屡见不鲜。乾隆帝为此曾接连下达多道谕旨,清廷也采取了多项防暑措施。比如,下旨着意照看来京不久的苏禄国使臣,“多给冰水及解暑药物,并遣医人不时看视”。比如,给犯人减刑,“或应释放,或应减等”,那些不能减免的重刑犯,则“添盖席棚、给发冰汤、药饵”。比如,拨款九门,在各城门准备冰水药物,“以防病暍”。

乾隆八年六月初一,乾隆帝连发两道谕旨:“近日京师天气炎蒸,虽有雨泽,并未沾足,若再数日不雨,恐禾苗有损,且人民病者多,朕心深为忧惕,著礼部即速虔诚祈祷。”又谕:“今年天气炎热甚于往时,九门内外街市人众,恐受暑者多,著赏发内币银一万两,分给九门每门各一千两,正阳门二千两,预备冰水药物以防病,可传与步军统领舒赫德即速遵旨办理……”随着一道道谕旨的颁布,高温天气虽并未有所缓解,但城门洞的解暑冰水却让百姓们多少踏实了一些,依稀有几丝凉意吹到了心底。

看完北京的天气,我们再来关注一下全国的天气情况,据中国天气网称,6月23日08时至24日08时,江南中南部、华南、云南东部等地有大到暴雨,其中,广西东部和南部、广东北部和南部沿海、福建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暴雨(100~200毫米),最大小时降水量40~60毫米,局地可达80毫米以上,并伴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新疆北部、内蒙古中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4~6级风。

持续高温的天气,大家一定要记得防暑降温,多喝水,身上常备一些解暑物品,避免出现中暑的情况。新京报乡村频道愿与您一起,做好准备,度过酷暑。

新京报记者李傲编辑唐峥校对刘军

相关阅读:
西藏:因地制宜强产业 确保群众稳收入 这种精神 习近平要求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