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街头废物箱已减半绿化市容部门表示将更精细化设置促成垃圾减量意识
短短两个月不到,南京路步行街上的垃圾桶足足少了83个,剩下的46个垃圾桶,数量还不到原来的四成。
这只是全上海的一个缩影。记者昨天从上海市绿化市容部门获悉,今年以来,上海加快优化调整道路、公共广场等区域废物箱,多个行政区公共区域的废物箱数量相比以前减少了近一半。其中,长宁区、静安区的道路、公共广场上的废物箱从原来的3000多个减少到1000多个,杨浦区相关区域的废物箱则从原来的2000多个减少到800多个。
公共区域的废物箱短期内锐减,会不会让许多市民和游客不适应?相关区域乱扔垃圾的现象会不会激增?记者进行了调查。
道路未现“脏乱差”
南京路步行街上,商贾如云,游人如织,垃圾清运量也十分惊人。撤走六成以上的垃圾桶,会不会乱套?记者昨天下午走访时,却没有看到明显的脏乱差。站在置地广场门口的垃圾桶旁向两侧张望,路面基本难见暴露垃圾,先不论是否分类,但绝大多数游客都主动将垃圾丢入了桶中。询问他们是否觉得垃圾桶少了不方便,得到的答复都是“没感觉少”“挺方便的”。
记者在一处垃圾桶前蹲守了15分钟,扔垃圾的路人不下四五十个,所有人都走近了垃圾桶才扔,只有极个别人没有“瞄准”投放口,垃圾碰到了垃圾桶壁,弹到了地上。
这些未能进桶的垃圾不会在外待太久,很快便被环卫师傅清扫。一名负责打扫路面的环卫师傅说,他们每人负责一片区域,将地上、长凳上、绿化中的垃圾扫走。她肯定地表示,撤掉多数垃圾桶后,她所负责的区域内随地丢弃垃圾的情况并未明显增多。
繁华的商业步行街上人多,敢公然乱扔垃圾的人毕竟少,那一些路人并不那么多的道路上,撤掉一半的垃圾桶后,会不会有明显的乱扔现象?记者随机走访了杨浦区的平凉路(三星路至宁武路段),沿街的9个废物箱现在只剩4个,可一路走下来,也没发现明显的暴露垃圾。
成功撤桶有“艺术”
就记者的走访情况来看,似乎撤桶并没有造成明显不好的影响。其中,既有行人文明素质提升的缘故,也少不了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的撤桶“艺术”。
上海欣谊环境卫生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南京路步行街的撤桶有一个过渡期,先从129个减到66个,保持近1个月。跟踪调查公众的反应后,再从66个减到46个。“目前大多数市民和游客并没有明显的不适应,我们就决定维持这个数量,继续观察。”
市绿化市容部门2017年发布的《上海市道路、公共广场等废物箱配置导则》明确,商业文化大街废物箱的设置间距原则上不低于50米;主要交通道路设置间距原则上不低于100米;其他道路设置间距原则上不低于150米;公交站点应至少设置1个废物箱,公共广场等根据实际需要设置。
根据导则,南京路步行街的废物箱最多只需设20组(1个可回收物桶和1个干垃圾桶)。“可实际操作中不能那么‘一刀切’,垃圾桶的密度要因地制宜。”黄浦区绿化市容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经过实地走访调研后,人流量大、的确有需求的区域就多设置垃圾桶;反之,垃圾投放量较小的区域,适当减少甚至撤走垃圾桶。
记者注意到,南京路步行街西藏中路至浙江中路段,道路北侧设有垃圾桶6组,南侧设有3组,而浙江中路至福建中路段的南侧世纪广场周围,则一个垃圾桶都没有。正是这种因地制宜的垃圾桶分布方式,让“消失”的垃圾桶没有引起公众的不适,甚至“消失”后也无人察觉。
平凉路的撤桶也是用了类似的方式,区绿化市容部门从排摸到正式撤走垃圾桶足足用了2个月,对沿路商户进行宣传解释和沟通;撤桶后,区里还加强了商铺分类上门收集和道路巡回保洁的频次,没有发生撤桶后“失控”的现象。
撤桶留足“过渡期”
和小区“撤桶并点”的目的类似,上海公共区域废物箱的逐渐减少,是为了让公众逐渐养成正确分类投放垃圾和减少垃圾产生量的意识。近年来,上海公共区域废物箱倡导只设置干垃圾桶和可回收物桶,也是一样的道理。
“不设置湿垃圾桶和有害垃圾桶,政府部门其实有引导市民投放行为的意图。”市绿化市容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参考国际先进经验,将湿垃圾和有害垃圾就近投放到社区的集中收集点或专业回收处置渠道,才是更好选择。
据悉,上海近期正在修订《上海市道路、公共广场等废物箱配置导则》,未来这些公共区域的废物箱设置规则将更加因地制宜,并进一步减少没有必要设置的废物箱。同时,上海火车站南广场、南京西路、徐家汇商圈、南京路步行街、人民广场、外滩和豫园等上海重点“窗口区域”还将加大废物箱垃圾的精细化分类收集,确保在废物箱减少的趋势下源头垃圾的分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