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垃圾分类责任将立法
每天产生近2.6万吨的生活垃圾,人均1.1公斤;全市29个垃圾处理终端设施满负荷运转……在首都这样人口规模过千万的大都市,不断增量的生活垃圾已成为城市管理的一大难题,垃圾源头减量、垃圾分类势在必行。
日前,北京市城市管理委主任孙新军接受访谈时透露,北京将通过健全日常执法检查,积极推动垃圾分类立法,明确单位、个人垃圾分类责任,让软约束逐步“硬起来”。
事实上,北京多年来一直积极推进垃圾分类。为此,北京还提出了解决之道——设立垃圾分类示范片区,试点创新垃圾分类收集方式,用经济杠杆撬动、杜绝这一现象。
数据显示,目前北京30%的街道、乡镇创建了100个垃圾分类示范片区。2019年,示范片区覆盖率要达到60%,覆盖200多个乡镇街道。何为“示范片区”?据介绍,示范片区是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垃圾分类成熟经验,征求居民意见后确立的,利用手机等现代化应用实现垃圾分类回收的区域。
这些示范片区将试点4种垃圾分类收集方式。一是设置有人值守的垃圾分类驿站,鼓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并给予相应的积分奖励;二是设置智能投放箱,减少人工成本,扩展垃圾分类服务范围;三是上门或定点回收再生资源、厨余垃圾,方便群众投放;四是撤桶撤站,定时定点流动收集。
针对广受诟病的“混装混运”问题,北京提出统一标识、亮明“身份”,组建“绿色车队”,让规模化专业化的队伍来提升分类运输能力;对各品类垃圾运输车辆进行改造,增加计量称重、身份识别、轨迹监控等管理功能,实现对各类垃圾运输车辆的精准管理;动用经济杠杆纠正“混装混运”行为——“混装混运”垃圾进入处理设施,缴纳的处理费用将比分类收集的垃圾要多得多……
业内人士指出,垃圾分类需要全民参与。从根本上看,垃圾源头减量、强制分类需要得到立法支持,让软约束逐步“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