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屠呦呦团队“放大招”:为什么说这是“历史性突破”?
屠呦呦团队的研究成果再次证明,采用多种(辅助)药物轮替的办法,是解决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重要途径。
▲屠呦呦。图/视觉中国
今天一早,屠呦呦团队再次放“大招”,迅速占领各平台头条。
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于近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
抗药性,青蒿素自己培养出的宿敌
青蒿素的发明,曾解救了世界各地饱受疟疾危害和侵扰的人们。但疟原虫的抗药性,也使得青蒿素的使用受到了一定限制。WHO最新发布的《2018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全球疟疾防治进展陷入停滞,疟疾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除了经费不足等因素,疟原虫对青蒿素类抗疟药物产生抗药性,是当前面临的最大技术挑战。
最早在2003年至2004年,首例青蒿素耐药病例出现在泰国—柬埔寨边界。2009年,临床广泛采用的青蒿素联合疗法(ACT)对泰国、柬埔寨等国的一些疟疾已经明显失效。
对此,WHO和各个国家尤其是疟疾肆虐严重的地区早已忧心忡忡,一旦青蒿素再无力斩杀疟疾恶魔,世界上每年又会有数百万人的生命难保。
解决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已经成为屠呦呦团队的当务之急。在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后,屠呦呦团队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继续投入到攻克疟原虫对青蒿素耐药的攻坚战中。
经过长期研究,屠呦呦团队终于迎来了让青蒿素焕发第二春的研究成果。他们发现,核心问题是青蒿素的半衰期(药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很短,仅1到2个小时。
ACT疗程为三天,青蒿素真正高效的杀虫时间只有4-8小时,甚至更短。因此耐药疟原虫株能充分利用青蒿素半衰期短的特性,改变生活周期或暂时进入休眠状态,以规避青蒿素的有效杀虫期。
针对这一问题,屠呦呦团队此番从“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获得突破,提出新的针对性治疗方案: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从3天增至5或7天;二是更换ACT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对有抗药性的疟疾获得了与过去不同的明显疗效。
▲资料图。图/新京报网
这一突破对其他耐药性研究有示范意义
屠呦呦团队的研究成果,已经发表于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这一成果坚定了人们的信心,也加固了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第一线药的地位。由于性价较好,这也会是疟疾高发地区如非洲广大贫困地区人群的首选药物。
值得一提的是,该成果也具有某种示范意义。当前,病原微生物的抗药性已成为医学领域的重点难题。屠呦呦团队的研究成果再次证明,采用多种(辅助)药物轮替的办法,是解决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重要途径。
这在其他疾病治疗中也得到证明,如对抗艾滋病的鸡尾酒疗法,就是采用不同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以对抗HIV,让HIV对药物的攻击力找不着北,也难以抵抗药物的杀伤力。
这还表明,即便在用药方式和时间上改变做法,也有可能达到增强药物效果,延长药物寿命的目标。
而除此之外,在美国、英国和泰国的联合研究人员也在尝试用基因剪刀对疟原虫的相关基因进行修复,从而去除他们的抗药性。这一研究成果也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获得突破。当然,还有一个办法是,研发抗御疟原虫的新药,但这项任务也非常困难。
解决疟原虫的抗药性有多种方法,只是需要沉下心来专心研究。屠呦呦团队的成果表明,只要致力于研究不放弃,办法总比困难多。
说到底,让青蒿素这类药物长久焕发青春,除了改变疗法以增强其疗效外,寻找其多种用途,同样能提升药物的价值,正如百年药物阿司匹林一样。现在屠呦呦团队也在向这个方向努力,如研究“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下一步,相关成果获得突破,也将会是更多人的福音。
□张田勘(科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