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企业开发首个视频手语翻译APP搭建一座听障人士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一个温暖的名字“伴你无碍”,这是上海首个视频手语翻译APP。暖黄背景下憨厚可爱的北极熊图标,让人很想打开这款手机应用。
它是听障人士的福音。在政府服务窗口办事、在银行办理业务、在医院看病甚至遇到交通事故沟通处理时,听障人士总是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沟通障碍。而今后,每当听障人士需要与健听者沟通时,可以在“伴你无碍”上求助,一键呼叫在线手语翻译员,接到呼叫后手语翻译员可通过视频提供实时手语翻译服务,帮助解决沟通障碍。
这款“听障者神器”究竟是怎么来的?
手语翻译员实时等候
在杨浦区一个社区活动室里,工作人员唐老师正在为一群听障朋友演示这款视频手语翻译APP的使用方法:“就像用电子词典在国外和当地人交流,可随时随地进行。”
他打着手语,模拟听障人士办理银行业务,通过远程视频的方式向专业手语翻译员发出“求助信号”。APP那一端,翻译员秦小姐尽心尽责。远在东北的她怎么也没有想到,仅仅依托一个APP,自己就能以擅长的技能,为她所关爱的听障朋友们服务。
80多岁的听障老人秦老伯看完演示后,打着手语说:“虽然年纪大了,但我还是想试用一下。”在唐老师的帮助下,他当场下载了APP。
“伴你无碍”APP去年12月1日上线,进入试运营阶段。在没有进行大规模宣传的前提下,上线仅3天,就已为听障人士提供了第一例手语翻译服务;上线30天后,其视频手语翻译团队的人数扩增至20人;今年1月20日,服务量达到单日最高142人次;1月25日,该APP顺利完成公测,正式上线。
根据APP后台统计,其视频手语翻译服务被应用最多的前三个场景分别是学习、工作培训以及就医。虽上线时间不长,但“伴你无碍”APP在某第三方平台的下载量已近万次。
王先生去医院看病,由于沟通不便,只能依靠观察手势或唇形的方式,连猜带蒙地揣度医生、护士说话的意思。之前有一次,他还闹过一个“乌龙”,将护士“想核对病历卡上信息”的意思误解为“你患了重大疾病”。这一次,他打开“伴你无碍”APP,请手语翻译员帮忙沟通。在手语翻译员的帮助下,双方的沟通十分顺畅。
目前,“伴你无碍”APP的视频手语翻译服务正以上海为核心辐射全国。无论什么时候登录APP,总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手语翻译员实时在线提供服务。这些手语翻译员的构成主要有三类:CODA(父母是听障人士而自己却是健全者),手语翻译专业的毕业生,资深手语老师。这些爱心人士有平均3年以上手语翻译经历,他们的工作方式有兼职和全职两种形式。听障人士可通过事先预约和实时求助两种方式获得服务。
引入AI平台更智能化
这款“听障者神器”的研发者是上海汉云信息咨询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人员都有着10年以上通信及互联网行业工作经验。
首席运营官苏炜鑫有着多年海外生活经历,他说,刚到国外时觉得残障人士特别多,机场、公交车站、地铁站等公共场所,到处都能碰到。时间长了才知道,原来不是残障人士人数多,而是因为国外有着相对完备的无障碍服务和设施,残障人士出门和普通人一样方便,所以他们也更加乐于走出家门。一次在国外机场转机时,他曾看到一个坐轮椅的年轻人动作熟练地独自上下飞机,而旁边的人对此场景也是司空见惯。
对苏炜鑫来说,他一直忘不了那个年轻人脸上自信的表情,在全社会的尊重和共同努力下,他可以正常出行,享受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而在观察了国内的公共场所后,苏炜鑫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国内的公共场所很少看见残障人士?”
事实上,我国每13人中就有1位残障人士,其中听障者人数众多。苏炜鑫想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及经营企业的资源,搭建一座听障人士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将手语翻译服务上线。他找到另一位公司创始人聊这个想法。两个人不谋而合,一个“要让听障者享受平等”的计划启动。
为研发和完善APP,苏炜鑫主动从零开始学习各种知识,并走入听障人士的圈子,探寻他们的需求点,全力协助他们建立无障碍环境。目前,团队将主要精力放在视频手语翻译上,未来将陆续开放残障人士各类专属服务项目,希望在康复、金融等方面拓展外延服务。
此外,“伴你无碍”APP还将引进Al技术,使平台更加智能化。通过在后台分析听障用户数据,解决听障人士生活痛点问题,并反哺到相关助残的非政府组织中。
苏炜鑫说,上海约有23万听障人士,但全市能被他们认可的手语翻译员仅有30人左右。要解决专业手语翻译员数量奇缺的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推进手语翻译职业化建设,让手语翻译从志愿服务变成职业。
在我国,手语翻译职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成熟的鼓励机制、专业评价标准以及市场机制等。为鼓励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手语翻译员的队伍,“伴你无碍”APP请知名公益组织的手语老师担任平台顾问,除建立内部培训体系外,更希望能建立严格的职业评级标准和合理的薪酬制度,助推手语翻译职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