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全市约7.2万名考生昨起参加中考 语文作文题亲切之中有深意

原标题:全市约7.2万名考生昨起参加中考语文作文题亲切之中有深意

全市约7.2万名考生昨起参加中考 语文作文题亲切之中有深意

考生纷纷进入中国中学考点。

昨天(6月15日),2019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开考,全市约7.2万名考生赴考。全市共设19个考区,147个考点,约3200个考场。首场语文科目作文题是《这事,真带劲》。

今年考题既熟悉又亲切

“今年中考作文题第一感觉熟悉又亲切。”浦东新区初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语文特级教师、建平实验中学校长李百艳说,熟悉首先是语言形式上与近年来作文题目保持了一贯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自2013年至今,上海中考作文题七年来已是第五次出现“由两个短句构成、中间由一个逗号隔开”的作文题;亲切则是因为题目中的“带劲”一词,是一个口语化的词汇,整个句子给人的感觉也是特定语境中的口语表达,如同一个人面对一件事脱口而出的一句赞叹,有着很强的现场感与生活气息。

审视这个题目,“带劲”无疑是这一题目的核心词。让人感到“带劲”的事通常指平凡生活中那些美好积极的事情,既可以写未曾体验经历过的事情,也可以写对原有认知体验的刷新与突破。比如,可以写学习拼搏带来的成就感、参加科技艺术活动带来的震撼感,作为家庭、班级、学校、市民中一员在取得某些成就时的自豪感,也可以写参与家务劳动的获得感、社会实践付出的幸福感,都是契合“带劲”的积极正向情感,考生既可以给自己点赞,也可以为他人喝彩。

折射乐观向上人生观

“今年中考语文作文题一如既往地体现了‘关注现实生活,引领精神成长’的宗旨,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四个维度,题目不仅仅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检验,更是对学生精神成长的引领,引导学生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卢湾高级中学校长、语文高级教师何莉认为,“带劲”一词在方言和口语中用得比较多,除了能引起兴致之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有力量、有劲头儿。做事情如果有精神的支撑,即使再累,也不知道疲倦。“带劲”内含的更是一种精神的愉悦和享受,折射的是积极的心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这个题目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引导学生用积极的一面看待生活,看待成长,阳光健康,这是家长、学校和社会对孩子的共同期望。

在延安初级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朱静看来,题目很有亲和力,能极大程度地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情感共鸣。题目中“这事”限定了最好是写一件事,而不是多件事。写一件事的文章,对学生叙事的具体生动要求较高。在叙事之外,还应有所思考,通过抒情议论点出为什么“真带劲”,写出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认识、人生感悟、为人处世的智慧。在对同类事件或不同事件的叙述中,学生的思维深度也是一大亮点。

触发考生表达青春记忆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杨俊蕾说,命题意义在于注重学生的个性记忆,这个题目的题眼在“带劲”,其实本身就是一道很“带劲儿”的题,考试中可以激起学生写作的兴奋感。

在她看来,“带劲”为题,强调的是视角归于青少年本身。首先,带劲指向的是很有激情、印象深刻的经验,而这份激情是青少年时期所独有的。它承载的内容可以是有挑战性的事物,可以是非常愉悦的经历,可以是深深的触动,可以是极端的反转……起伏高低的情况都包括在里面。其次,“带劲”这个词本身,更偏向口语化的表达,以此为题眼,触发十几岁的青少年将青春记忆、特别感受鲜活地表达出来。最后,“这事”和“真带劲”的组合,进一步强调了亲历人的视角,考生可以写出独属于自己的故事和感悟。

李百艳还提醒,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偏口语化的“带劲”是一个方言同形词,不同文化背景的考生和阅卷老师对于这个词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差异,上海作为一个多元文化融合、海纳百川的国际大都市,应对不同的理解给予更多接纳与包容,从全民语言通用性的角度给予考生更多的教育公平,让更多“带劲”的佳作涌现。

相关阅读:
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盛典上 电影高峰的“攀登者”们齐聚现场 致敬 中央扫黑除恶第16督导组组长吴玉良副组长马瑞民再次来到举报受理组驻地看望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