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均瑶大健康冲击“乳酸菌饮料第一股”难获动力
品类过于单一,“味动力”营收占比超九成;均瑶大健康上市前景不被看好。
近期,拥有20年历史的均瑶乳业以“湖北均瑶大健康饮品股份有限公司”的身份公布招股书,拟向“乳酸菌饮料第一股”发起冲刺。然而靓丽的财报数据背后,是均瑶大健康对“味动力”单品及代工模式的严重依赖。
统计数据显示,早在2016年常温乳酸菌饮品品牌已突破100个,无论是以小样、小洋人为代表的一二线品牌,还是在低温市场表现优秀的伊利、光明,抑或是部分经销商和小工厂,都纷纷加入这一赛道。在业内看来,品类单一的均瑶大健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难以获得长期业绩支撑,IPO前景不容乐观。
业绩依赖“味动力”单品
5月24日,证监会官网披露湖北均瑶大健康饮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均瑶大健康”)招股书,将“均瑶乳业”重新拉回公众视野。
据报道,1993年,27岁的温州企业家王均瑶在“一杯奶强壮一个民族”的感召下投身乳业。彼时伊利、蒙牛两大巨头尚未完成全国布局,王均瑶在拿下包机业务后拥有充足现金流,均瑶乳业也迎来了区域乳企发展的春天。然而在业内看来,均瑶已实际变为一家饮料企业,错失了成为全国性乳企的机遇。
招股书显示,1998年,均瑶大健康前身均瑶集团乳品有限公司成立,继承了集团乳制品及含乳饮料业务。2011年,均瑶推出“味动力”系列新品,战略进入常温乳酸菌饮品市场,由此带来业绩的快速增长,却至今难以摆脱对这一超级大单品的依赖。
2016年-2018年,均瑶大健康营收分别为11.01亿元、11.46亿元、12.8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75亿元、2.31亿元、2.81亿元。其中,乳酸菌系列饮料收入占比达97%以上,“味动力”塑瓶系列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也接近97%。
均瑶大健康在招股书中提醒,虽然公司已持续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但相关项目实现预期目标仍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资源,因此公司短期内存在产品系列相对单一的风险,如未来出现该系列产品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将会对公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为扩宽产品线,均瑶大健康曾于2017年推出“体轻松”系列草本植物饮料及“奇梦星”系列膨化食品,但效果并不如意。招股书显示,均瑶大健康在报告期内曾计提无形资产减值损失,重要原因就在于“奇梦星”系列膨化产品销售未达预期。自2019年起,均瑶已停止生产销售该产品。
在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均瑶大健康的产品、品类均过于单一,利润不高,抗风险能力低,很容易触碰业绩天花板。乳业专家宋亮也认为,饮料市场生命周期短,而常温乳酸菌饮料进入门槛低,既没有技术壁垒也没有资金壁垒,因此不能作为长期业绩支撑。
遭百家竞品“围追堵截”
招股书显示,均瑶大健康拟募资约12亿元用于宜昌产业基地、衢州产业基地各年产10万吨常温发酵乳饮料项目,以及均瑶大健康品牌升级建设项目,其背后则是长期对代工模式的依赖。
2016年-2018年,与均瑶大健康合作过的代工厂产量已超过公司总产量的50%,“味动力”代工厂产量比重一度超过65%。截至招股书签署日,均瑶大健康尚与6家代工厂进行合作。而事实上,近三年均瑶整体产能利用率仅分别为73.55%、51.78%、64.39%。
目前,均瑶主要面向地级市、县级市场布局,并逐步打通一线城市和大乡镇村市场。不过在朱丹蓬看来,低温乳酸菌饮料才是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目前一线市场已被养乐多、伊利等低温品牌占据,而“味动力”售价在山寨饮品较多的乡镇市场并没有竞争力。这种情况下,均瑶进行重资产布局不被看好。
欧睿国际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常温乳酸菌饮品市场规模为137.7亿元,低温乳酸菌饮品规模已达到203.2亿元。而自2014年起,以优乐多、小样、小洋人为代表的一二线品牌进入常温乳酸菌饮品市场,在低温市场表现较为成功的伊利、光明也加入常温“赛道”。至2016年,常温乳酸菌饮品品牌已达到100个左右。2017年以后,在高利润吸引下,部分经销商通过代工方式经营自有品牌,小工厂也相继加入,品牌数量进一步增长。
一位江苏地区经销商表示,均瑶产品在三四年前销售非常火爆,“除了蒙牛、伊利、光明等大品牌,没有任何一款产品能够媲美。这几年市场竞争激烈,品牌五花八门,均瑶已经没有以前疯狂了。”新京报记者以商家身份从均瑶公司了解到,由于销售费用过高,均瑶尚没有在北京等一线城市打开市场。
均瑶大健康在招股书中坦言,由于含乳饮料行业门槛较低,有部分生产商恶意利用“味动力”品牌生产仿冒产品。天眼查显示,近几年均瑶大健康以“侵害商标权”为由,至少将8家企业告上法庭。其中,北京法兰得福科贸有限公司原法人代表荀超,及其代工方济南绿宝乳业实际负责人陈广宇,还在2018年曝出被湖北宜昌警方网上追逃。
实控人侄女长期“失联”
与经营问题相比,均瑶大健康股东、实控人王均金侄女王滢滢长期“失联”似乎更受外界关注。
2000年,均瑶大健康前身均瑶集团乳品有限公司改制为均瑶集团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均瑶乳业”),发起人包括均瑶集团有限公司(2004年更名为“温州均瑶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温州均瑶”)、宜昌华生实业有限公司以及王均瑶、王均金、王均豪三兄弟。
2004年11月,在上海均瑶(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均瑶集团”)要约收购江苏无锡商业大厦股权期间,身为集团董事长的王均瑶去世。根据王均瑶生前安排,其持有的均瑶集团50%股权分别转让给王均金、王均豪各5%,转让给长子王瀚40%,并委托王均金、王均豪共同代为管理。均瑶集团随即选举王均金为董事长、王均豪为副董事长。
然而招股书显示,直到2011年1月,均瑶乳业董事会才根据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判决,同意王瀚(长子)、王超(儿子)、王宝弟(母亲)、王滢滢(女儿)各自继承王均瑶所持有的均瑶乳业股份。此后,均瑶乳业经历多次股权变动,王滢滢一直未予以回应,亦未曾出席相关股东大会。目前,王滢滢持有均瑶大健康67.5万股,持股比例为0.1875%。
均瑶大健康在招股书中表示,针对本次发行事宜,公司已通过多种渠道尝试联系王滢滢,但多方尝试未果,王滢滢未出席相关会议、也未进行表决或签字。如果王滢滢提出超出本次发行事宜的其他诉求请求,存在可能影响IPO进程的风险。
一位资本市场专家认为,无法联系上王滢滢的确可能增加IPO的复杂性,但并非不可解决。而均瑶集团家族内部矛盾激化并不讳言,“从王均瑶去世后的一系列举动看,王均金主要是在清理王均瑶的势力。”
2015年8月,温州均瑶将其持有的均瑶乳业全部股份转让给均瑶集团,后者成为均瑶乳业新控股股东。截至招股书签署日,王均金直接持有均瑶大健康28.89%的股份,通过控股均瑶集团间接持有均瑶大健康39.01%的股份,为均瑶大健康实控人。而王瀚持有的均瑶集团35.63%股份,一直以“股权委托管理”的形式交由王均金控制,相关委托协议将至2021年8月终止。
IPO前景不被看好
早在2017年8月就有消息传出,均瑶大健康前身均瑶集团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均瑶乳业”)拟在上交所上市,并已接受国泰君安证券和爱建证券的辅导。而这并非均瑶乳业首次在资本市场亮相。
2015年11月,爱建集团发布公告称,拟分别向均瑶集团、王均金、王均豪非公开发行股份购买其合计持有的均瑶乳业约99.8%的股权。此次非公开发行后,均瑶集团将成为爱建集团第一大股东。然而该方案一经披露,便受到多方质疑。
彼时公布的交易预案修订稿显示,均瑶乳业相关资产账面价值为6736万元,资产预估值达到25亿元,增值率达36倍之多,而同期可比的乳业上市公司市净率多在2-8倍之间。
除估值过高,均瑶乳业还被曝出涉嫌业绩造假、主要客户注销等问题。2015年1-8月,前五大客户中的新密市新华路百姓量贩为均瑶乳业贡献了666万元的销售额。但工商资料显示,该客户在当年7月才刚刚成立。此外,大客户商丘市丰收副食、南阳市佳美副食无法在河南工商局查询到经营信息,上饶市信州区千俊食品商行也为注销状态。
对于媒体质疑,均瑶乳业曾专门在官网发表声明进行解释。不过到了2016年3月,爱建集团将收购方案调整为向均瑶集团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资金,均瑶乳业首次资本市场之旅至此结束,王均金却顺利成为爱建集团实控人。
在业内看来,王均金十分擅长资本运作。根据均瑶大健康招股书,目前王均金实际控制的企业及单位至少有51家,涉及航空运输、金融服务、现代消费、教育服务、科技创新五大业务板块,囊括吉祥航空、爱建集团、大东方3家上市公司。2018年,上述3家上市公司净利分别为12.33亿元、11.58亿元、2.95亿元。
如果均瑶大健康成功上市,不仅会是国内“乳酸菌饮料第一股”,还将成为王均金实控的第四家上市公司。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认为,均瑶大健康趁目前业绩较好、估值最高的时候进行证券化,既可以实现财富增值,也可以拓宽融资渠道,但其业绩很难维持长期稳定,因此对其IPO前景并不看好。
针对产品品类扩充、家族内部矛盾、常温乳酸菌产品是否“健康”、品牌升级建设规划等问题,截至发稿均瑶大健康方面尚未回应。
新京报记者郭铁图片来源官网截图编辑郭铁李严制图李石阳校对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