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山房“变身”非遗大观园
在余荫山房的标志性景点玲珑水榭,广绣传承人梁秀玲和她的女儿一起展示广绣针法。
灰塑鳌鱼员岗飘色、广彩瓷烧制技艺、龙船头尾雕刻工艺、上漖龙舟制作技艺、番禺灰塑……近日,番禺区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余荫山房举行,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古香古色的古园林,为市民送上一顿文化大餐。
当非遗遇到了古园林,余荫山房瞬间变成一座非遗文化大观园,清代古建与非遗项目相互映衬,变得更加光彩夺目。古园里看非遗,别有一番滋味。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桂来(署名除外)
通讯员周晓婷
娃娃唱粤剧还来一字马劈叉
6月5日,位于番禺区的余荫山房热闹非凡,番禺区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这里举行。
活动现场既有番禺区部分非遗项目展演和展示,还进行了区级非遗传承基地的颁牌仪式。在项目展演方面,主要由市粤剧传统教育特色学校番禺区南村镇罗边小学的民乐队、粤曲队和武术队分别为现场观众表演广东音乐《娱乐升平》和《校园欢歌》、粤曲《岭南英才传绣跷》以及南家拳武术等节目。
在粤曲《岭南英才传绣跷》展演中,粤剧小演员表演投入,手执圆扇、飞转手帕、就地空翻,还有一字马劈叉等动作,这场表演展示了小演员们扎实的粤曲表演基本功,恰到好处地融入了广绣和番禺莲花山元素,赢得阵阵掌声。
据了解,2012年开始,罗边小学将粤剧引进校园,推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2017年10月,该校决定排练一个立足番禺本土、传承岭南文化的粤剧节目。国家戏剧梅花奖得主吴非凡老师邀请作曲家陈锦荣先生,为罗边小学编写了《岭南英才传绣跷》粤剧剧本,然后排练了这一场剧。
据了解,在排练中,罗边小学的小演员(8岁至11岁)刚开始穿上跷站都站不稳,通过半年的刻苦训练,现在他们穿上跷,行走自如。
“广绣来到这里,好像回到了家!”
散布于余荫山房各处古建筑中的非遗项目大展演吸引了不少游客的驻足观赏。
非遗项目展示区共有番禺区内的9个非遗代表性项目与现场游客互动,展示岭南传统技艺,其中,既有国家级项目广彩瓷烧制技艺和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也有省级项目沙湾水牛奶传统小食制作技艺、上漖龙舟制作技艺、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和市级项目广绣,还有区级项目番禺灰塑、龙船头尾雕刻工艺、员岗飘色。
当非遗遇到了古园林,是怎样的感觉?记者探访了几个展演点。
广绣:
“丝绸上的画正如园林美景”
在余荫山房最具标志性的景点玲珑水榭,展示的非遗项目是广绣。广绣大师梁秀玲一家现场支起绣架为游客展示针法。“广绣在这里展演,好像回到了家。这样的园林美景正如绸缎上的画。园林与广绣,两者最匹配了。”
广绣是广州府刺绣的简称,与潮绣合称“粤绣”,是流传于南番顺等珠三角地区的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清代,广州府番禺县一带为著名的广绣之乡。番禺刺绣多以传统题材为主,大致分为日用品和艺术品两种,用料以绒绣为主。
龙船头尾雕刻工艺:
“雕刻龙头每一刀都要认真”
在余荫山房善言邬公祠厢房展示的是龙船头尾雕刻工艺。“这园林营造的匠心,与我们雕刻龙头是一样的。每一刀都要认真。”传承人崔俊贤说出了在此展演的别样感受。
据了解,该工艺随着龙舟民俗的兴起而出现。在番禺,不同的乡村有不同的村主菩萨,并影响到各龙船头的形态和性格,龙头的须、眼、角、鼻、嘴、牙、唇、眉等部位各有不同,有的双角,有的独角;有的有胡子,有的没胡子;有的威武雄壮,也有的慈眉善目,但通常龙头雕刻得越威猛越好。
番禺灰塑:
青砖墙上画作“结成”荔枝果
在瑞景楼展示的是番禺灰塑。“这些荔枝好像是真的啊!”一位游客指着青砖墙上的一幅水乡荔枝图惊讶地感叹。传承人崔镜兴笑着答道:“这是灰塑荔枝啊,是用石灰制作的。”记者看到灰塑荔枝图与普通画作不同,荔枝一颗颗从画面上凸出来,很逼真。
灰塑是古建筑常用的装饰艺术,制作工艺包括材料配制及加工、构思造型、固定骨架、造型打底、批灰、上彩六个基本步骤。番禺地区灰塑历史悠久,作品分布在祠堂、庙宇和民居庭院建筑门额、窗框、山墙顶端、屋檐瓦脊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