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龙眼村里 百舟“龙点睛”

原标题:龙眼村里百舟“龙点睛”

龙眼村里 百舟“龙点睛”

梁汉勇穿着顺德特色的香云纱在为龙舟“点睛”。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名润

端午临近,龙舟竞渡。扒龙舟前,还要为龙舟举行隆重的“点睛”仪式。昨日,在佛山顺德,来自珠三角地区的120多艘龙舟,齐聚勒流街道龙眼村举行“龙眼点睛”仪式。

据了解,顺德“龙眼点睛”民俗起于明朝,至今有600多年历史,如今是一项远近闻名、广受欢迎的民俗文化活动,并于2015年入选广东省第六批非遗项目名录。为进一步挖掘其内涵推动其发展,“龙眼点睛”目前正在筹划申请国家级非遗。

现场:

百余龙舟齐聚龙眼村

农历五月初三,勒流街道龙眼村热闹非凡,来自珠三角多地的120余艘龙舟欢聚一堂,在“龙眼点睛”仪式下纷纷神气起来。在醒龙桥下,不少队员沿水路扒龙舟抵达龙眼村,路程稍远的则通过陆路送达“点睛”地点;在醒龙桥两侧,则聚拢了不少村民、游人,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悠久的端午民俗。

来自容桂街道容里社区的黄培荣和龙舟队员们扒了两个小时的龙舟,来到龙眼村“点睛”,“我们这艘龙舟已有十年历史,每一年都会来‘龙眼点睛’。”勒流街道光大村的龙舟则有160多年历史,60多岁的村民冯惠忠说,“光大村目前有6艘龙舟,有30多村民参加点睛仪式,其中30岁的青壮年超八成。”

在醒龙桥下的水面上,一条条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龙舟整装待发。据了解,在珠三角,龙舟大多用坤甸木制成,具有亲水性和耐用性。端午前的半个月时间里,需要把水中之“龙”唤起,这被称为“起龙”。不过,这时还不能进行扒龙舟,“因为龙还没被唤醒,就像人刚起床还不是很精神,老龙也不例外。”点睛师傅梁汉勇介绍,端午扒龙舟前,要为龙舟举行隆重的“点睛”仪式,寄托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在旧石桥边,龙舟靠岸,队员们卸下龙头、龙尾和龙牌登岸,经过点睛台左侧进入太尉庙内。龙需要放入龙架上,然后将黄皮叶放入龙口中,由点睛师傅用毛笔蘸朱砂为龙头、龙牌、龙尾进行点睛。随后,主客互赠礼物。实际上,“龙眼点睛”的整套过程远不止“点睛”。据点睛师傅梁汉勇介绍,其中包括迎龙与接龙、抚龙、点睛、赠物、回龙、游龙等八个环节。

背后:

两代“点睛”传承人坚守50年

“一点龙眼,精神爽利,龙马精神;二点龙牌,身体健康,出入平安;三点龙尾,一帆风顺、年头顺到年尾!”在太尉庙主持点睛仪式的,是今年49岁点睛师傅梁汉勇。从2007年起,他从老一辈的点睛师傅李学益手中接过“点睛笔”,至今已有12年。而师徒两人坚守这一传统的点睛仪式已超过50年。

从十多岁开始,梁汉勇就是老师傅的得力助手。“我是看着点睛仪式长大的,一开始我只是辅助,有时是帮忙烧鞭炮,有时是帮忙派小礼物给队员。”年迈的师傅去世后,村里没有了点睛人,这个任务就落在了梁汉勇肩上。不过,当时的他也有所顾虑,“当初我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因为如果没有人传承下去,这个民俗可能会消失。”结果,那一年之后,大家反响很好,从那时起,梁汉勇就一直担任点睛师傅。

据龙眼村80岁的梁孔升老人介绍,别以为点睛很简单,这并非每一个人都能胜任。点睛人需要忠直正义,品德高尚,受人尊敬,“龙眼点睛,不仅让‘龙’看清楚前方的路,而且有‘点醒’之意,代表一种敢于谏言的精神。”梁孔升说。

从早上8时许到下午4时许,当天,梁汉勇要为120多艘龙舟点睛,尽管庙里人多闷热,中午饭也只能匆匆吃几口,没有报酬,但梁汉勇却乐在其中,“这些年,来龙眼‘点睛’的龙舟越来越多,尤其是成为省级非遗后,知名度越来越高。”令他欣慰的是,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龙舟的主力,“以龙眼村为例,村中有11艘龙舟,有不少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自己筹钱定做,并加入龙舟队当中。”

略为遗憾的是,梁汉勇担任12年的“龙眼点睛”传承人,到目前为止,却仍未物色到合适的接班人,“要学会‘点睛’很简单,但是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下去,并非易事。”他说,他会继续坚持“点睛”,也会努力寻找合适的传承人,为古老民俗注入新生力量。

关注

申请国家级非遗仍需补齐“短板”

记者注意到,在“龙眼点睛”活动现场,还有众涌水上飘色、黄连龙虱游艺、黄连广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其中,呈现出勒流富有魅力的水乡特色和民俗文化。在“迎龙宴”上,还举行了勒流街道“乡建共治”联盟暨南北示范片区成立启动仪式,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内生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龙眼点睛”作为顺德识别度非常高的文化名片,如何进一步传承?龙眼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伍坤成称,目前正在对“龙眼点睛”民俗进行资料的补充与完善,为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准备。

5月底,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前往顺德调研“龙眼点睛”等非遗的传承保护工作,详细了解了相关情况。昨日,该专家委员会委员曾应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龙舟文化在珠三角生生不息,“龙眼点睛”作为顺德独具特色的端午民俗,应该大力传承和发扬,但曾应枫也指出了目前“龙眼点睛”在宣传力度、历史文化资料的挖掘、传承人发展等方面存在短板。

曾应枫建议,将“龙眼点睛”深层次的意思、意义进行深挖,形成文字资料;在仪式流程上,要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特色,形成“仪式感”;还要善于宣传,通过非遗民俗讲好顺德故事。

“粤菜师傅”开店补贴1万元 承东接西 拥抱粤港澳大湾区干字当头 荔湾添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