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颐和园雨燕做年度“体检”小志愿者科普过“六一”
恰逢“六一”,颐和园邀请了20余名鸟类保护小志愿者和15个生态环境爱好者家庭共同参与雨燕科普活动。
新京报快讯(记者周依)6月1日,栖息在颐和园廓如亭景区的160余只北京雨燕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年度“体检”——40余名鸟类保护志愿者在专家的带领下,测量记录雨燕的生存状态,为雨燕做环志。恰逢“六一”,颐和园还邀请了20余名鸟类保护小志愿者和15个生态环境爱好者家庭共同参与雨燕科普活动。
凌晨4点,天刚蒙蒙亮,环志工作就已开始。6组有多年环志工作经验的志愿者为雨燕称体重、量喙长、翅长、体长、尾长,检查寄生虫等,首次测量的雨燕还会被佩戴一枚“身份证”——标有国际唯一编码信息的金属脚环,然后放归自然。
颐和园廓如亭,雨燕环志志愿者为雨燕进行测量、戴脚环等工作。摄影/新京报记者侯少卿
记者在现场看到,廓如亭内,6组雨燕环志志愿者分工明确,分捕捉、测量、戴脚环和放飞4个步骤进行雨燕环志工作。首先,负责巡视的志愿者将撞入特质捕鸟网中的雨燕迅速解救下来,装入柔软的布袋交给雨燕管理志愿者。负责环志的志愿者在专家的指导下,将鸟袋中的雨燕取出,用专用环志钳在雨燕腿部佩戴上国际通用的环志。随后,负责测量的志愿者使用弹簧秤给雨燕称体重,用游标卡尺测喙长和头喙长、跗跖长,使用钢板尺测体长、翅长、尾长,记录员记录相应的数据。整个测量环志过程中,志愿者们动作尽可能轻柔、迅速,以保证雨燕不受到惊吓。在完成全部工作后,灵巧的雨燕被志愿者高高托举起来,轻轻挥动修长的翅膀从志愿者手中起飞,在昆明湖岸划出一道道黑色光影。
志愿者为雨燕补水准备放飞。摄影/新京报记者侯少卿
准备放飞的雨燕。摄影/新京报记者侯少卿
今年雨燕环志恰逢“六一”儿童节。在廓如亭周边的展板区,小志愿者们在雨燕知识展板前熟练地为游客讲解鸟类常识,科普雨燕环志知识,生态环境爱好者家庭在环志志愿者的指导下观察雨燕,一同参与环志、放飞活动。一名参加活动的小志愿者对记者说:“通过这次现场学习,我知道了北京雨燕的特点和习性,明白给雨燕环志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对北京雨燕也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小学生观看放飞雨燕。摄影/新京报记者侯少卿
记者了解到,雨燕也称楼燕,正名北京雨燕,主要栖息在适宜建巢的古建筑或仿古建筑横梁的缝隙中,每年3月底至当年8月初,是北京雨燕飞抵北京繁育的时间,颐和园内中国面积最大的亭式古建筑——廓如亭,每年都吸引大量雨燕在此筑巢、繁殖。
雨燕在颐和园廓如亭景区内飞翔。摄影/新京报记者侯少卿
据颐和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园方已经联手野生动物保护机构持续开展这项活动近二十年,每年采集到的数据为研究雨燕种群变化、雨燕寿命及迁徙路线提供了大量资料,为制定北京雨燕的针对性保护方案提供了依据。为了保护雨燕在园内的生存环境,颐和园从今年3月雨燕繁殖的高峰期起,暂时关闭了廓如亭。“今天的环志工作共采集到160余只雨燕的数据,其中有110余只雨燕是曾经环志过的,加之今年的环志时间较往年较晚,新孵化的小雨燕显著增多,说明颐和园雨燕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新京报记者周依协作记者侯少卿
编辑樊一婧校对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