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脱贫故事 丨 生活不止眼前的温饱 古稀老人还有诗与歌

原标题:脱贫故事丨生活不止眼前的温饱古稀老人还有诗与歌

河北衡水前消村刚刚脱贫的“歌手”张爱民,用唱歌丰富日常生活,用文字书写身边的变化

新京报讯(记者张羽)在河北衡水市武邑县的前消村,一片被麦田包围住的房屋中时常传出一段段苍老却依旧嘹亮的歌声。唱歌的这位,是村里最近刚刚有名的“歌手”——张爱民。71岁的张爱民在2017年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生活条件变好后的他,开始用唱歌丰富日常生活,用文字书写生活的变化与对扶贫帮助的感谢。对他来说,生活终于不止眼前的“温饱”,如今更多了“诗与歌声”。

张爱民的生活有诗与歌声相伴。新京报记者张羽摄

古稀之年摘掉“贫困帽”

张爱民的新家位于前消村的街北边,距离他过去住的“老宅”约500多米。如今,那里早就坍塌,已是一片废墟。

走进张爱民的屋子,记者就看到了墙上贴着的“脱贫证书”。在不超过20平方米的屋子里,电器、床铺、衣柜一应俱全,屋子也被收拾得干净整洁。用张爱民自己的话说,“以前考虑吃饱,现在啥都很好”。

脱贫故事 丨 生活不止眼前的温饱 古稀老人还有诗与歌

老人用唱歌丰富日常生活。新京报记者张羽摄

1948年出生,张爱民几乎与新中国“同龄”。上世纪60年代,张爱民被迫放下学业回家务农。对此前都是握笔读书的张爱民来说,种地可以说是从零开始。他不会种,但又不得不种,“当时就是吃也吃不饱,成天想不到别的,能吃饱肚子就行”。

因为种种原因,老人一直没能走出贫困。张爱民简单算了算,以前自己每年收入也就2500多元,来源都是种地,靠着个人的两亩半庄稼。膝下无儿女的他,在老伴儿去世后,不得不跟同村的弟弟相依为命。

2016年,当地政府在实行精准扶贫政策后,张爱民的生活有了转变。当地政府为张爱民出资,以他的名义入股合作社,享受分红。再加上低保、养老保险的发放,从生活条件上看,张爱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有新房,有天然气,我自己一个人也没什么花费,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

杂音话筒也能唱出真性情

电视、洗衣机、空调,除了这些生活必备的“大件儿”,张爱民家中最常用的,如今就要数那个音响了。张爱民也说,这是自己条件好了之后,给自己花的最大一笔开销,“买这个音响花了400元”。

400元的音响当然播不出顶级音色,可是老人自己特满足。接通电源后,音响的麦克风还不时传出电流杂音,只有在他放声歌唱时,这种杂音才被他的歌声压下一些。

2017年,张爱民还住在同村的弟弟家里,隔壁就是村支书张书军。而张爱民爱唱歌这件事,也是村支书第一时间发现。张书军说:“我们两家接着墙头,有一天我就突然听见隔壁有人唱《浏阳河》,还不是清唱,明显能听到话筒放大声音的效果。”

《我为祖国献石油》、《红梅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张爱民将这些歌的歌词一笔一画抄在了本上,每次唱的时候,还会打开本子当作“提词器”。其实,这些老歌对他来说,已经是了然于心。

脱贫故事 丨 生活不止眼前的温饱 古稀老人还有诗与歌

张爱民的歌曲本。新京报记者张羽摄

张爱民的“曲库”都是老歌,还都是他以前熟悉的歌。“那时候上课前老师先让学生起立,唱首歌,唱完才开始上课。”而算算时间,距离他过去与同学一起在课堂上歌唱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在“歌曲本”上,《敢问路在何方》、《我的中国心》这种歌曲,应该是张爱民自己口中“新学的歌”了。

“没训练过,都是自己没什么事的时候瞎唱着玩。”唱罢一曲后,张爱民有点害羞,一边说着一边将话筒小心翼翼地放到音响上面。

把生活感受都写进诗歌

村民评价张爱民,觉得他是个十足的文化人,只可惜赶上的时候不好,没能发挥专长,“差了点火候”。这评价当然没有贬义,就连张爱民自己都说,种了那么久的地,到现在,还是种不好。

生活条件好了后,种地的好与坏对他的影响没有那么大了,不用操心温饱,收入有了保障,张爱民也能拿起笔写写东西。

脱贫故事 丨 生活不止眼前的温饱 古稀老人还有诗与歌

老人家门口的对联都被晒得发白了。新京报记者张羽摄

在张爱民家门口的墙上,记者看到了一副对联,内容为“春雨应候润万物,政策顺意惠三农”,红色的对联纸已经被晒得发白。张爱民告诉记者,这是今年春节所写,一是感谢政策帮扶,二是在春节迎新春。

如今生活里的小喜悦以及对帮扶的感谢是张爱民写作的主要话题。村里有人夸他用诗歌颂政策、歌颂生活,他直言这些算不上诗,都是大实话,“哪是诗,有些都不押韵”。

张爱民给记者展示了自己的“写作本”,第一篇就是新年刚刚写的《说句心里话》,也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当时写完就拿给乡里一个医生看,想着他有学问帮我改改,结果他说不错,觉得写得很真诚,就给推荐到了乡政府去。”由此,当地人都知道了有这么一位爱唱歌、爱写作的老人。

《说句心里话》不仅在他的本上出现,还被他用毛笔字“放大”,贴在了一进门右侧的墙上,与日历还有他的“脱贫证书”放在一起,这是他每天都会笑着看一看的东西。

途经前消村时,记者还在村子的政策学习宣传栏中看到了张爱民的作品,放在了原创天地栏目。村支书告诉记者,他们希望通过这位老人身上的热情带动村民。而对于张爱民来说,每一个无忧无虑唱歌写作的日子都特别开心。

新京报记者张羽编辑张树婧校对李项玲

相关阅读:
是否出席韩国瑜造势大会?郭台铭:未获邀但愿出席 珈伟新能:曾与青年客车签署电池采购框架协议,已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