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央行杨富玉谈金融科技:不能将技术神化、盲目追星求变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巡视员杨富玉表示,“当前部分金融机构为了创新而创新,有的打着金融科技旗号搞非法融资,扰乱金融市场秩序,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是彻头彻尾的伪创新。”
新京报讯(记者陈鹏)“当前部分金融机构为了创新而创新,有的打着金融科技旗号搞非法融资,扰乱金融市场秩序,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是彻头彻尾的伪创新。”5月29日下午,在2019金融街论坛年会的未来金融分论坛上,谈及金融科技发展,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巡视员杨富玉表示,要着力提升金融科技安全可控水平、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和构建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不能将技术神化、盲目追星求变。
金融科技发展程度参差不齐,总体上仍处初级阶段
“金融虽然是古老的行业,但一直对新技术保持高度敏感,是科技成果应用最广最深的行业,也是应用对审慎风险要求最高的行业。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金融科技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金融业的科技革命正如火如荼。”杨富玉说,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革新业务模式、创新参与服务,使科技成为践行普惠金融、推升消费需求、发展数字经济的新动力,为破解金融发展的难点和痛点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对未来金融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他指出,这些影响表现在金融战略、组织管理、服务渠道、业务流程和技术架构等5个方面。其中,在服务渠道方面,商业银行从物理网点为主的“水泥银行”到以网上银行为代表的“鼠标银行”再到今天以手机银行为代表的“指尖银行”转变。近期兴起的开放银行服务模式以API、SDK为核心,综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将进一步推动服务场景化、业务扁平化、主题多元化发展,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总体来看,金融科技的合理应用能够改造或优化金融产品经营模式和业务流程,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推动未来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之器。但客观上,金融科技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风险和挑战。”杨富玉表示,其一是受技术、成本、风险等因素影响,不同市场主体的金融科技发展程度参差不齐,总体上仍处在初级阶段;二是金融科技背景下跨行业、跨市场金融服务关联渗透,金融风险更加错综复杂,风险传染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三是部分机构抢占流量入口,大量汇集金融数据,使得信息泄露风险高度集中。
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科技发展的首要任务
面对上述严峻的发展形势和广阔的发展机遇,如何把握金融科技发展的机遇?杨富玉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包括要着力提升金融科技安全可控水平、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和构建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
在金融科技安全防控方面,杨富玉表示:一是加强信息技术合理选型,深入研判技术的适用性和安全性,审慎选择相对成熟可靠、适合业务发展的信息技术,不能将技术神化、盲目追星求变,避免选型错位带来的业务风险。要坚持技术中性,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审慎应用。
二是建立完善适应创新发展与风险防范并存的长效机制;三是强化金融科技应用风险管理,明确金融科技应用的运行监控和风险处置策略,准确掌握和有效处理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切实防范金融科技自身风险与应用传导风险。
在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上,杨富玉说,“金融科技的关键是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为金融发展提质增效,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当前部分金融机构为了创新而创新,有的打着金融科技旗号搞非法融资,扰乱金融市场秩序,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是彻头彻尾的伪创新。因此,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科技发展的首要任务和根本遵循,着力解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确保金融科技创新不偏离正确发展方向。继续运用科技手段破除金融发展瓶颈,降低金融服务门槛,增强金融普惠能力,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促进实体经济借助金融与科技双翼展翅高飞,实实在在增强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
而在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层面,杨富玉认为,作为践行数字普惠金融的重要途径,金融科技不断缩小数字鸿沟,解决普惠金融面临的成本较高、收益不足、效率与安全难兼顾等瓶颈问题。发展金融科技要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优势,降低金融服务门槛,加大对长尾客群的服务力度。同时,提高金融服务满意度,借助移动金融、情景感知等手段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将金融嵌入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重要民生领域。
此外,杨富玉指出,发展金融科技应以互利共盈为基调,坚持多方参与的发展模式,鼓励多元化市场主体开放合作。包括加强机构合作、产用合作和国际合作。
新京报记者陈鹏编辑汪世军校对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