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聚焦人口•②收缩型城市的“未来新机会”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有的城市面对“收缩”开始白菜价卖房,有的城市在“瘦身”之后找到了发展的新机会。
人口是城市兴衰的晴雨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北上广深等大都市,也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和新兴都市圈。不过事物的发展从来都是相伴相生,有的城市人群涌入,有的城市逐渐“破败”。
而其中有的城市面对“收缩”开始白菜价卖房,而有的城市在城市“瘦身”之后找到了发展的新机会。
“各线”人口分化
五六线城市持续净流出
“收缩型城市”是今年才出现的一个新概念。
2019年4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首次提到了“收缩型城市”的说法。
此后,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研究室主任卓贤和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硕士生张颖的《中国城市人口新变局》中指出,中国目前“扩张的城市”“饱和的城市”和“收缩的城市”的比重是4∶5∶1。
通常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源于城乡人口转移,而近年一二线城市常住人口持续大幅流入,三线稍有流入,四线基本平衡,五六线持续净流出。
那究竟人口流出的地区有什么特点呢,它们所占比例有多少?根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0年到2016年间,中国城市的人口密度出现下降(即2016年与2010年城市人口密度比小于1),占比38.86%,我国四成城市的人口在流失。
因此,就像玉门等城市所经历的人口流动主要是因为是“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所以中国人口流出的地区,大多是县级市与建制县。
据《中国人口大迁移》中显示,中国建制县的人口流出人数最多,而近年向玉门市、高碑店市等县级市流出人口的增速最快。
收缩型城市玉门市:
兴也石油败也石油
在北京担任独立电影展策划人的阿坚,出生在玉门,5岁之后跟随做生意的父母去了福建生活。遥远的童年记忆,被新鲜生活淹没,直到2013年他看到了外国导演拍摄的纪录片《玉门》。影片里那个荒凉、破败的城市,是那个他出生的地方吗?街景、建筑还是那么熟悉,不过这个城市仿佛定格在了他离开的那年,城市里的人走了,所有生活气息消失了,只剩下被时间打磨过、残垣的建筑。
阿坚回想玉门,它曾经可是中国石油的摇篮,在大庆油田被人们熟知的“铁人”王进喜,便是出身于玉门石油开采一线的工人。1953年,玉门油矿被列入国家“一五”计划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随后这座偏远的西部城市涌入了大量的技工、学生、机械设备,阿坚的爷爷奶奶就是那个时候响应了国家号召到了玉门,并在那里相识、相爱。
和很多老工业城市一样,资源枯竭、工业衰落之后,人口开始呈现净流出趋势。玉门,也成了“收缩型城市”中的一个典型。
不过回想鼎盛时期,玉门市的城镇化水平、经济总量、居民消费水平等各方面都居于甘肃省前列。
让人惋惜的是,后来随着石油资源逐渐枯竭,玉门石油产量持续下滑,本地的人才开始向外输出,更是加速了玉门本地的衰落,形成了今天的这幅景象。一座因资源而生的城市,也因资源衰败。
玉门只是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间,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一个缩影,除了这些因为资源枯竭被废弃的鬼城,还有许多人口流出,正在收缩的城市。
资源枯竭型城市人口持续净流出
阿坚所在的玉门市属于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因资源问题对经济发展造成了致命打击,而除了石油,还有许多依托煤炭、石油、森林等资源生存发展的城市,其中许多也都向玉门一样因为资源枯竭,城市人口开始净流出,房地产不振,比如鹤岗、鸡西、双鸭山、七台河等。
中国收缩型城市数量增速加快
收缩型城市不仅发生在中国,实际上,国际上收缩型城市的概念由来已久。
20世纪上半叶,英国的一些老工业城市,像利物浦、谢菲尔德就已经出现了人口收缩的苗头。
二战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也加入了收缩的行列。
尽管收缩型城市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普遍现象,但中国收缩型城市数量快速增加的问题,也必须得到正视。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员、北京城市实验室创始人龙瀛曾发文指出,中国收缩型城市有四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1.数量多。无论是从行政城市还是实体城市范围来看,中国收缩型城市的规模较大。
2.程度小。虽然人口在流失,但流失的程度并没有那么多。西方有的收缩型城市少了很多人,像底特律一下子少了60%的人,但我们只是星星点点少了5%、3%。
3.空间扩张的悖论。虽然每一个城市人口在变少,但它的土地开发、城镇建设用地范围无一例外都在增长。
专家建议:
挖掘“瘦身”后小城市的机会
好在关于人与城市的故事永远不会画上句点,而低谷正好是回顾过往、重新开始的好时机。城市收缩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普遍存在,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且避免城市的收缩比实现城市的扩张更加困难。
对于收缩型城市而言,如何凸显鲜明的城市特色、培育突出的优势产业,是未来发展机会的关键。
从2002年开始,玉门石油管理局开始将学校、医院、服务机构搬迁至酒泉市。2006年,玉门市市政府搬迁至市区向西70公里处的玉门镇新区。
此后,老城在职工集中活动区,对城市建设重新进行了规划和翻新,向玉门新市区引入了新兴产业,利用本地的风能,在全国率先开启了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
玉门老市区也找到了自己的“新机会”——成为红色、石油、年代剧为主题的影视拍摄基地。到2017年,由于玉门老城的古朴风貌,成为影视剧拍摄基地,随着《未择之路》、《查理九世》、《共和国血脉》等影视剧先后在老市区拍摄,这里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4月8日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也指出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收缩型城市”已经引发了专家讨论,而对于这些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有不少专家给出建议。
4月18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国统一市场建设学术研讨会”上,辽宁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提出了建议:要在城市规划上收缩,不要铺摊子,要善于做小、做精、做出质量;产业上收缩,向高质量方向发展转型,比如当煤炭资源枯竭时,这类产业就要收缩,建议与当地产业结合搞绿色产业;收缩型城市以生态保护为主,降低政府考核指标,基础设施建设收缩,不能追求老工业区、西部地区、山区都实现电网改造、水利工程、高速公路、通信等大型基础设施全覆盖。
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李宇嘉建议,收缩型城市谋发展,关键是要扭转“增量规划”的惯性思维,“瘦身”的同时加紧“强身”。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收缩型城市发展的最大潜力在于当前的城乡差距还比较大。大城市生活成本居高不下,或许可以挖掘“瘦身”后小城市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