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的履职故事|特别关注在农村实现老有所养
作为一名在威海土生土长的基层人大代表,我深感在小城市生活的舒适惬意。可能是因为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老有所养”“老年人的幸福感”“老龄社会的建设”是我现在最关注的民生问题。在山东省威海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我围绕服务和保障老年人权益,提出了“关于加快农村养老事业发展的建议”。
建议内容之所以重点提及“农村养老”,是因为近年来我了解到,威海积极探索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建成了全省首个市域一体、覆盖城乡的12349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日间照料覆盖100%的城市社区和81%的农村社区。数据显示出全市社区居家养老工作已经迈上了新台阶。但不得不承认,城市和农村之间依然有着不小的差距,在农村还有政策未落实的盲区——在有些乡村,专业的养老服务组织很少。在很多没有享受到城镇化红利的农村,日间照料仍没有普及。
令我倍感欣慰的是,我的代表建议案提出后,很快就得到了威海市民政局的回复。民政局在回复中说,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农村留守、空巢、独居老年人关爱工作的实施意见》等配套文件,按照功能定位划分了市、区、镇、村四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打造“城市十分钟、农村二十分钟”养老服务圈。下一步,将结合原有的政策和举措,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养老政策的扶持引导力度,整合提升原有的小、散、远敬老院,打造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威海市养老服务业协会的作用,积极引导养老服务与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行业有机融合,在农村培育专业的养老服务组织,加快建设农村养老服务设施。
一份满怀希望的建议得到了诚意十足的回复,我的内心感到既开心又兴奋。高兴之余,我并未停止思考。我所生活的农村社区虽然建立了日间托老服务场所,但是提供服务的人员都不是经过专业培训的,而且日间托老服务形式单一,以助养和娱乐为主。想要提升养老组织的服务水平,关键在人!我了解到,威海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大学(威海)等几所驻威高校以及威海职业学院等几所本地高校,每年都在输送大量的技术工人。
于是,我结合“留住人才”和“老有所养”,又提出了《依托驻地高校开展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及开设老年大学》的建议。一方面,希望依托高校资源,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借此提升养老服务的水平;另一方面,希望能够依托老年大学的开设,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在关注他们生存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生活。
这份建议刚刚得到了市教育局的答复。威海市与山东大学校地合作共建第二次联席会议提出了威海市政府与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在医疗、康养服务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的设想,很合实际。威海市卫计委、有关区市也积极对接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等合作项目,推动康养产业的发展。此外,目前市属及驻威高校均已向社会开放学校图书馆等设施,为老年人提供阅读场所,共享精神食粮。
如今,我所在的田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作用,将居家养老服务纳入村集体为村民提供的公共服务范畴,吸纳村内闲余劳动力,依托农村幸福院等设施,重点为本村高龄、独居、留守等特殊老年人提供护理等服务。今年,民政系统将在全市范围推广这种模式,每个镇打造一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届时,更多老年人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谷高系山东省威海市人大代表,山东华田实业集团党总支书记、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