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打开一扇窗 洒下一片光

原标题:打开一扇窗洒下一片光

打开一扇窗 洒下一片光

2019年寒假,廖金威给孩子们讲授“春节”主题的课。(温红摄)

专题

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高陂镇平原村,面生的年轻人随意走动,极易被村里人搭讪:“你是老师吗?”

这些年的寒暑假,总有一批学生志愿者来到平原,义务给村里小孩上课,热闹得很。村里人淳朴,把“教书”这事儿看得重,这群稚嫩的学生们,便统一成了“老师”。

“老师”并不是学校组织来的,而是廖金威召集而来。他在平原村里出生成长,现在广东电网梅州供电局变电管理所琴江巡维中心任技术负责人。说起廖金威,村民们都很熟悉,知道他在“办班,教人”。

文/沈甸

实干派的乐观

1月的寒风里,精诚公益团队支教活动走到了第十一期。村里的孩子郑静莹从10岁起第四期活动时就追随至今,支教老师们肢体语言丰富,一些知识点还能通过玩游戏的方式传授,这让她着迷。“好玩!比学校上课有趣多了。”现在她已经14岁,每天早上不到7点,她就爬起床,等待支教活动开始。

“和他们一样,我小时候也是留守儿童。”同理心让廖金威更关注孩子的内心,理解他们的真正需要,“现在的生活条件下,大多数留守儿童缺的不是物质,而是陪伴和精神引导”。

精诚公益团队一直在做的,就是这件事。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团队更注重给孩子们带来学校没有的新鲜玩意。画纸、彩铅、简谱,美术和音乐启蒙山里孩子对美、对艺术的认知。

最初村民并不理解,认为支教就是补课。他也不恼,只反复向村民解释:“支教不等于补课。支教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更多的是传递精神文化的力量。为村里的孩子打开一扇窗,知道世界很大,外面的生活很精彩,点燃他们走出去的渴望,让未来有更多可能。”

廖金威身上有种属于实干派的乐观。他很清醒,没有奢望支教活动能给孩子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能在一些孩子身上看到“立志”的决心和走出去的勇气,这微小的变化已经足够让他欣喜。

一念思量

中学生廖金威在家里支起一块小黑板的时候,没有想过,举手之劳会穿透岁月,延续15年之久。

2004年,廖金威考入东山中学,这是梅州市最好的高中。在那个高手如云的高中里,廖金威常常能得班级前五。学有余力,他将学习资料收集整理好,每逢节假日回到平原,给几个小伙伴讲解难题,答疑解惑。渐渐地,慕名前来的小伙伴越来越多,“廖老师”索性支起一块小黑板,十几个孩子围成一圈。

他当时并没什么宏大概念。你需要,我能给,举手之劳罢了。一念思量,善念在不知不觉中萌发,即便远赴北京求学的4年,教学帮扶也一直没有中断。

2011年,廖金威大学毕业返回家乡,入职梅州供电局。身份的转变,让他对教学帮扶有了更长远的规划。“能不能建立一个支教团队,培养出一批人,即便自己放手也能让教学继续运转?”

2013年,廖金威发起创立了支教团队,取名为精诚支教团队。廖金威的表弟,他帮助过的学生、朋友,十二三个人,开始了一场不为盈利的“创业”。

自助助人

做一件好事不难,长久地做一件好事很难。交谈中,“坚持”“佩服”,是廖金威的支教小伙伴、梅州供电局的同事提及他时的高频词。作为梅州供电局6个巡维中心里最年轻的技术负责人,廖金威的工作能力有目共睹。然而他想做好的事情很多,唯有和时间赛跑,坚持早起,工作时间无特殊情况不看手机,每天阅读,没有节假日,数年来在梅州这个四、五线城市过着超一线的快节奏生活。

2016年,他和几个朋友一道,在梅州市区创办公益性质的“常然独立书店”。一个小小的书店,面向不同人群进行探索:针对小学生的“雏鹰计划”和针对中学生的“展翅计划”,主要通过每月上课帮助孩子们精进学业;针对大学生和已参加工作的社会人员,书店推出了“书童计划”,“书童”们可以在书店读书,并免费获得礼仪、茶艺、摄影、书法、演讲等方面的培训,作为交换,他们每个月要在书店提供一定时长的服务。

某种程度上,书店相当于支教活动的“人才蓄水池”。廖金威说:“希望能培养好他们,一起把这个书店办好,跟着我们一块去支教。”除了培养好本地志愿者,他也想“走出去”,把自助助人的“精诚模式”传递给更多人,带动更广泛的人参与。

18块贴牌图文并茂介绍比赛项目 “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首支外国队抵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