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逝者|原中顾委委员袁宝华:少怀济民志,暮存报国心
风云诡谲的百年岁月中,他是改革的拓荒者,是人大的“老校长”,也是后辈的引路人。
袁宝华
1916年出生,河南南召人。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袁宝华是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在中共十三大当选为第二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今天(5月21日),原中顾委委员,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袁宝华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举行。
早上8时许,前来悼念袁宝华的送别队伍已经排到走廊尽头,其中多是白发苍苍的老人。
“老领导”“导师”是他们对袁宝华的一致评价,“袁老100岁之前,每年都到我们校友会祝贺”“袁老一直住在百万庄的老房子里,有人要给他换他拒绝了”“这就是袁老的风格”……
5月9日上午,袁宝华在京逝世,享年103岁。
风云诡谲的百年岁月中,他“少怀济民志,暮存报国心”,是改革的拓荒者,是人大的“老校长”,也是后辈的引路人。
5月21日上午,袁宝华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举行。新京报记者王俊摄
拓荒者
袁宝华出生于1916年,青年时代赶上国家剧变的年代。1935年,在北大读书的他参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袁宝华回到家乡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救国运动,就此走上革命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而立之年的袁宝华投身经济建设。50多年一直担任国家工业主管部门和国民经济综合部门主要负责人,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国工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1978年11月,袁宝华率领中国经济代表团访问日本。在《回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四次出国考察》一文中,袁宝华提到,招待会上有日本记者突然发问:中国允许不允许或者说可不可以由外国人去投资建企业?
“当时国内尚无‘开放’一说,的确难以明确回答。”袁宝华对此回答到,你的问题提得很重要,我们要很好地研究。第二天,日本一些报纸上用了大字标题:袁宝华讲了,这个问题很重要,要很好地研究。
回国后,袁宝华等人向中央汇报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发展商品经济的观点。
“不想,不到一个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回答了许多国外工商界人士最关心的问题。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一个重大转变!”袁宝华写到。
几十年丰富的实践经验,让袁宝华对经济工作十分熟悉,他力主经济建设要走出中国自己的新路子。
“宝华会长曾指出,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要采取‘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撰文回忆,他的企业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对我最大的启发却是两点:一是人的价值最大化。二是创出属于中国人的世界级的管理模式。
张瑞敏表示,自己在海尔前身的青岛电冰箱总厂濒临破产的边缘,提出创名牌的目标,和袁宝华有一定的关系。正是袁宝华1978年去日本后,在全国推广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张瑞敏当时担任了青岛的推广讲师。这段经历,给了张瑞敏在海尔创新管理模式上以启发。
在逝世前不久,袁宝华通过一段38秒的视频寄语企业家:我希望大家牢记初心不忘使命,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地为企业和企业家服务,为新时代谱写新篇章。
老校长
为教育界所熟悉的他,则是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口中的“老校长”。
1985年到1991年六年间,袁宝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据人大官网报道,当时,袁宝华深刻认识到,人民大学很多学科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现代化建设和经济改革对学校教学科研提出了新问题和新要求。
针对人民大学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突出优势,他指出,科研应面向实际、针对问题、立足现实,应该同重大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同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理论问题。
袁宝华强调尊师重教,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根本力量,“教师是建设人类文明的工程师”“尊师重教是天经地义的”。他经常同老教授促膝谈心,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听取他们对办好学校的意见。
对青年学生,袁宝华也十分爱护。每年新学年开学,袁宝华都要举行学生座谈会,请新生谈入学感受,请老生谈暑假回家乡的情况。他提倡和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及其他假日,借回乡探亲、学业实习等机会,做社会调查,并亲自为《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社会实践论文集》撰写序言。
另一方面,袁宝华时刻不忘人民大学的延安底色,强调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忘记人大的立学之根、丢掉人大的办学之魂。
1985年,袁宝华在人民大学纪念“一二·九”运动50周年的大会上对学生说,“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青年学生要永远把握时代的脉搏,走在时代的前列,这一点是相同的;青年学生要与全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自己行为的准则,这一点是相同的;青年学生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要有为革命献身的精神,这一点也是相同的。”
袁宝华最近一次公开现身人大,是2017年9月28日人民大学迎接建校八十周年之际,101岁高龄的他出现在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暨第六届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现场。
引路人
在更多人眼中,袁宝华是位亲切的长者。
袁宝华的孙女袁娅,对小时候和爷爷的相处仍记忆犹新。“家里有片草地,爷爷快70岁了,会带我去拔杂草。他教我要识别什么是杂草,把根拔出来,但小朋友坐不住,拔一会儿就有点烦了,我就把叶子扒拉扒拉放在那,爷爷知道我在做表面功夫。”袁娅说,“但他不会批评你,他会帮你做好,什么也不说。这时候我就知道错了,慢慢把事情做完。(他的教导)体现在细微生活的琐碎中。”
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宋志平称袁宝华是“贴心人”。去年他去看望袁宝华,当时他的听力和视力都已经降得很厉害,得靠孙女袁娅在耳边大声说话才能听见。
“我说‘袁老,我是志平,来看您了’。袁老若有所思地说‘志平在我印象里是个热情的年轻人,还是三四十岁的样子’,我说我也六十多了,袁老自言自语说‘志平也六十多了’,让我心头一暖,一下子眼睛就潮湿了。”宋志平回忆道,“这时的袁老,身体已经很虚弱了,他是因为我们去了才被叫醒的,看到我们,袁老还惦记说‘代我向企业的同志们问好!’”
94岁的陈荫镔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认识了袁老,现在算来已有70年。那时陈荫镔二十多岁,刚参加工作,三十多岁的袁宝华是他的领导,“宝华同志对我们每个同志都很关心,也很活跃,跟我们一起打篮球,他是我们一辈子的楷模。”
第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顾秀莲曾表示,自己和袁宝华同志一起工作12年,长期受他的指导帮助,深刻感受到宝华同志既是一位好的引路人,又是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好“导师”。
72岁的王远之至今还记得,四十多年前自己在车间学习时常读到袁宝华的文章。1982年,王远之进入原国家经委工作,这个在纸面上的“熟人”成了自己的领导,两人还是一个党小组。“党小组活动袁老都会参加,对工作有什么意见,我们这些小字辈什么都敢说,说得对的他会赞成,不太对的会给我们解释解释,与我们打成一片。”
5月10日,得知袁老逝世后,王远之前往家中悼念,看到遗像不禁大哭。
“少壮常怀济民志,垂暮犹存报国心”,袁宝华在一首《八十述怀》的七律诗中留下的诗句,是他一生的写照。
新京报记者王俊编辑陈思
校对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