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扫雷”成功与否关键看监管是否到位
随着上市公司2018年年报及2019年一季报的披露,最近上市公司“爆雷”不断,奇葩事件层出不穷。有的上市公司账面上躺着上百亿资金却兑付不了十几亿到期债务,有的上市公司账面上数百亿资金无故消失,有的上市公司因各种各样原因突然戴上ST帽子,还有的上市公司董监高自揭其丑、质疑自家公司财务数据真实性,更有上市公司高管质疑“百股投资者”参加股东会“居心何在”。
奇葩事件的背后都是“雷”。面对今年A股市场的“滚滚炸雷”,投资者已如惊弓之鸟。只有将“雷”尽快扫清,才能重树投资者信心,还市场一个干净的投资环境。对此,证监会和沪深交易所都加大了监管力度,力争打赢这场“扫雷”战役。
资本市场如何才能打赢“扫雷”战役?关键在于监管到位。上市公司埋下的“雷”总有爆炸的一天,如果监管层置之不理,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参与“埋雷”,让资本市场的“雷”越埋越多,最终让投资者在A股市场寸步难行。因此,监管部门急需对上市公司埋下的“雷”加以清除,这就需要监管精准到位。
如何才能保证监管到位?首先,当违法违规行为发生后,监管的步伐要及时跟上,不能让违法违规者心存侥幸心理。例如,有的上市公司账面存在上百亿元资金不用,却还在大规模借债融资,本身就是件不合理的事情,存在财务造假的嫌疑,监管部门应在第一时间介入调查,而不是等事发后才介入。又如,此次爆雷的康美药业,300亿元货币资金凭空消失,公司方面称是“会计差错”,但因证监会介入及时,最终查实为“财务造假”,将“爆雷”对市场的杀伤力降到了最低点,充分表明了监管精准到位的重要性。
其次,对违法违规对象要监管到位,不能有漏网之鱼。上市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往往不是孤立的。比如财务造假,不仅涉及作为造假直接责任人的会计师,也涉及上市公司的财务负责人、主管领导、总经理以及董事长。在中介机构方面,还可能涉及保荐机构、审计事务所等。因此,当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东窗事发后,对相关责任人的监管应一并跟上,不能让某个环节、某些责任人成为漏网之鱼,免受法律制裁。
此外,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要到位。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处罚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依法作出经济处罚及刑事判罚;二是依规作出行政处罚。从现行法律制度来看,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都比较轻,缺少足够的震慑力。比如,针对虚假信息披露,对参与主体单位的顶格处罚是60万元,对参与个人的顶格处罚是30万元,与造假带来的巨大收益相比,这点处罚可谓杯水车薪,根本起不到震慑效果。因此,需要通过修改立法来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加大行政处罚力度。例如,加大市场禁入力度、吊销有关当事人的从业资格、禁止担任上市公司高管职务、吊销保荐机构或审计事务所的执业资格等,让违法违规者受到应有的惩罚,不能让违法者逍遥法外。
□皮海洲(财经评论人)编辑汪世军校对范锦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