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粤港澳大湾区东莞发展新机遇论坛“大咖”云集点赞东莞

原标题:粤港澳大湾区东莞发展新机遇论坛“大咖”云集点赞东莞

粤港澳大湾区东莞发展新机遇论坛现场,来自多个领域的顶尖专家和行业翘楚,紧密结合东莞实际,对东莞发展给予高度评价,并就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建设先进制造业中心、规则对接、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等话题,贡献智慧,交流探讨。

粤港澳大湾区东莞发展新机遇论坛“大咖”云集点赞东莞

国务院参事李玉光:

创造条件留住港澳创新创业一代

国务院参事李玉光回顾了粤港澳三地合作的三个阶段,提出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思考和给东莞的建议。

他认为,当前粤港澳三地的合作从规模的扩大到模式的创新,都是史无前例的。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背景下,东莞要更加多地考虑香港因素。他建议,东莞在接受香港辐射时,不一定都是产业上的转移,更多的是要考虑科技、金融、法律服务、医疗的转移。目前,香港鼓励下一代到粤港澳大湾区创业,东莞应该思考能给这些创业者什么期望和条件,让他们留在东莞。

他建议东莞在建设重大项目时考虑增加香港因素。此外,东莞可以利用当前电子行业、数据行业的发展优势,发展大数据产业。

粤港澳大湾区东莞发展新机遇论坛“大咖”云集点赞东莞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

用好“一地两检”加强直联直通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认为,东莞在大湾区中的优势明显,制造业发达,成本和地理优势明显。他建议,东莞重点推动与香港的科技产业合作模式创新,充分利用香港离岸金融市场,在滨海湾新区建设“莞港深度合作区”,引进香港在铁路站点进行TOD开发的模式。

同时,充分利用高铁“一地两检”的机制创新,谋划赣深高铁与广深铁路在塘厦附近的连接,增强东莞各主要片区和香港之间的直联直通。

方舟还建议,在科技合作方面,可以让东莞对新产业技术的市场需求对接香港的基础科研,共同建立莞港澳的“技术转移信息化平台”;推出东莞特色的“鹭巢人才计划”,引进境外优秀人才;借鉴台湾工研院成果经验,在东莞成立“大湾区工业研究院”,推动企业共性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东莞发展新机遇论坛“大咖”云集点赞东莞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王福强:

培育“东莞标准”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王福强认为,东莞有很多优势,最重要的是有重商主义的传统,较好的营商环境、清晰的政商关系。其次,才是坚实的产业基础,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第三是有创新资源和科创平台,便于向创新要动能。

王福强认为,东莞当前可以优先开展以下六项工作:争取成为大湾区“制度型开放先行探索区”;优化提升“三链”(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成为高质量发展典范;培育“东莞标准”体系,引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人才特区”,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黄埔军校”;顺应数字化趋势,积极培育“新贸易创新中心”;搭建综合性服务平台,支撑东莞企业“走出去”。

粤港澳大湾区东莞发展新机遇论坛“大咖”云集点赞东莞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毛艳华: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规则对接先行区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毛艳华说,东莞和香港的合作是城际合作的典范之一,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东莞应积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规则对接先行区。

毛艳华建议,东莞应该借鉴港澳经验创新行政管理体系。如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模式,全面实行企业自主登记制度;借鉴港澳信用建设经验成果,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

同时,通过抓项目合作推动莞港澳三地规则对接,推动莞港澳服务业产业体系深度合作。打造规则对接的载体和平台,对接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推动粤港澳投资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

此外,建议东莞探索规则对接落地的法治保障机制。加强莞港澳司法交流与协作,推动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着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为莞港澳规则对接提供法律保障。

粤港澳大湾区东莞发展新机遇论坛“大咖”云集点赞东莞

深圳市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张克科:

东莞有望成为大湾区的“核心磁场”

深圳市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张克科对东莞面临的形势进行了分析。他说,东莞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不可多得的珠江东岸空间优势,未来有望成为大湾区的“核心磁场”。他建议,发挥松山湖高新区创新资源集聚的优势,用好大岭山优质产城生态空间。同时,积极对接香港,合作开发滨海湾新区。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不可替代的国家大科学装置。张克科建议,通过体制机制重构,将中子科学城、光明科学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国科学院技术学院,创建湾区大学城、国际科学城联盟等,建成“湾区科学城”,赋予更高一层级的管理体制和统筹规划。另外,通过高铁连接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庆盛香港科技大学校区、西丽国际科教城,打造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国家级科学城。

粤港澳大湾区东莞发展新机遇论坛“大咖”云集点赞东莞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

联合深圳共建“大湾区创新之芯”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对“湾区都市、品质东莞”战略给予高度评价,对东莞“建设一中心,强化三功能”这一参与大湾区建设战略定位给予充分肯定,并就东莞建设先进制造业中心提出了建议。

郭万达说,东莞的优势在于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强、特色产业集群明显、产业技工队伍庞大、高新技术企业加速集聚、科创平台加速聚集。他建议,东莞要加强载体和平台建设,加强与香港、深圳、广州的合作对接,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同时,加快战略平台建设,如中子科学城、松山湖园区、滨海湾新区、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等,重点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

此外,要提升大学创新城、台湾高科技园、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等平台的功能和配套水平,为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投资者提供优质的“低成本”空间。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黄金走廊”的城市更新和旧工业区改造,打造一批科技型产业载体,构筑一批创新型社区。他说,东莞还应加强与深圳合作,推动中子科学城、光明科学城“双城联动”,共建“大湾区创新之芯”。

■现场传声

东莞的制造业,是推动改革开放的重要动力之一。未来,东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还将有着重要地位。香港创新资源丰富,有很多的人才,但发展空间受限。建议东莞加快包括青创中心在内的平台建设,放宽政策,吸引资金、人才到东莞创新创业。

——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永和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健锋

目前东莞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上最活跃的地区,未来是从快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还应该加强在原创性、颠覆性方面的投入。在大湾区城市合作中,有三点必须注意:一是定位,二要避免各城市各自为政、政府包打天下,三要加强体制机制的探索,破除创新发展的障碍。

——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

东莞有山有水有湖有城有湾,文化底蕴丰厚、特色鲜明。在城市规划方面,东莞应看齐世界湾区大城市,完善立体交通体系,建立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和经营好城市的开放空间,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

城市的建筑设计和布局应充分结合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体现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大湾区需要标志性建筑,应注重文化提升和时代结合,提炼出城市底蕴和精神,让建筑成为打动人心的城市人文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

近年来的数据表明,东莞的制造业劳动密集型比重较大,转型需求比较迫切。东莞制造业的转型,首先是智能化,其次是绿色化,最后是服务化。其中,服务创造产品的增值空间,服务化是制造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广东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王珺

大湾区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应共同承担起湾区“设计与制造”与国际展示、交流的窗口作用。东莞毗邻深圳、香港,具备良好的地理资源优势,应搭建起加工贸易企业与设计企业对接合作的桥梁,增强工业设计成果转化,从而带动制造业的创新升级发展。同时,应该大力完善创新、创业人才配套服务,吸引更多来自香港、深圳的工业设计人才。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会长胡启志(首席记者张安定记者伍江)

相关阅读:
我省专项清理“空壳”农民专业合作社 云南陆军讲武堂 昆明活动主会场六大内容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