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关注2018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原标题:关注2018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说起云南的特产,许多人都会想到普洱茶。但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云南普洱茶产业能在10多年间迅速发展起来,与云南农业大学校长、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院长盛军所做的努力密不可分。他在从事普洱茶研究的10多年里,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研发推动了茶园改造、普洱茶初加工工艺改进等,被业内认为是普洱茶产业发展和云南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的典范。在昨日举行的2018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盛军被授予杰出贡献奖。

研究揭示普洱茶多种功效及原理

今年57岁的盛军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先后在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日本大阪大学等学习,从事生物制药等相关研究。2007年,时任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的盛军受中组部选派挂职到云南工作,担任普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盛军与普洱茶的结缘,来自一个生活中的小插曲。刚到普洱没多久,他把当地生产的普洱茶带回家让家人品尝,喝了一周,原本患有糖尿病的亲属说,血糖回到正常水平甚至偏低,这是之前打胰岛素都无法做到的。

“普洱茶居然有降血糖的功效?”为了证实这一问题,盛军通过小白鼠糖耐量实验及咖啡因的降血糖科学研究,确认了普洱茶的降血糖效应,首次发现咖啡因是普洱茶降血糖的功效成分,并确定了普洱茶辅助调节血糖的饮用剂量和饮用方法。普洱茶降血糖的研究,为我国第一个纯茶降血糖保健品的注册审批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持。

也就是在这一年,盛军建起“没有围墙的研究院”,组织国内外科学家团队实施“普洱茶科学研究行动计划”,着手系统解决影响普洱茶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问题。之后,团队在理论创新上取得了许多成效。如揭示了普洱茶的健康功效与分子机制,发现茶多酚抗炎症作用新靶点,阐明了喝绿茶“清火”的科学道理,阐明普洱熟茶茶褐素的表面活性剂结构,弄清了普洱熟茶“刮油”和不影响睡眠的分子机理等。

推动产业链发展创造出经济效益

对普洱茶有了详尽的了解,盛军对该产业发展前景信心十足,开始摸索产业发展的关键。在调研和走访中,他发现,虽然普洱当地盛产茶叶,但加工生产条件却很差,卫生情况亟待改善。他认为,普洱茶要全面健康发展,必须先规范生产加工中的各个环节,从源头上保证茶叶的质量和安全。

2009年,盛军和团队共同着手推动生态茶园建设。首先开发出适合云南茶园特点的生态化茶树栽培技术,在茶园中种植多个树种以减少病虫害发生,并在茶园茶树行间套种黄豆、花生等绿肥,保证茶树营养来源多元化。同时,建立茶菌复合生态种植模式,该种植模式不仅增加茶农非茶经济收入,而且改善了茶园土壤环境,提高了茶叶品质和产量。茶园的立体高效生态茶种植技术,推动了普洱茶茶园的生物多样性和效益来源多样性,提高茶园单位产值每亩超过6000元。通过对普洱茶传统加工过程的研究,项目组将远程控制、设备互联等技术与普洱茶发酵等生产过程结合,实现了普洱茶生产的清洁化和自动化,生产周期从60天缩短到35天。

在他带领下,团队还针对普洱茶产业产品链短、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现状,应用普洱茶功效研究的成果开发普洱茶产品。目前,已先后开发出速溶普洱茶系列、日化产品系列等多品类普洱茶产品22种,扩展了产业链条。2009年到2012年,盛军创建了生态茶园的技术和规范,先后完成了普洱市138万亩生态茶园的改造。目前,全省生态茶园改造得到了普及和推广,云南生态有机茶园认证面积全国第一。

盛军和云南农业大学在茶叶等方面的研究,也让云南生物资源数字化建设、高原特色农业创新发展走在了世界前列。目前,云南农业大学在世界上率先完成了茶叶、三七、天麻、铁皮石斛、辣木、丹参等13种珍贵药材基因组测序,并注册上线了中国第一个药用植物基因组数据库,目前,基因组数据占世界药用基因组数据80%以上。盛军及团队先后研发的辣木酸奶、辣木酵素、辣木鲜花饼、辣木方便面、石斛提取物、大叶仙草茶等已经上市并开始创造经济效益。

“立足新时代,打造创新云南必须要树立‘弯道超车’的理念。”盛军说,“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瞄准战略新兴产业聚焦发力,不断创造出科学技术研究的云南经验、云南模式,不断产出高质量的科技成果,为我省八大产业发展、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获奖者说

“作为一名从事大生物、大健康、大农业的科技工作者,我深深为自己所从事的科技事业感到自豪和骄傲。”

——在奖励大会上,云南农业大学校长、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院长盛军说。盛军在普洱茶及高原特色农业创新发展上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得杰出贡献奖。他认为,立足新时代,打造创新云南必须要树立“弯道超车”的理念。

“当今,仿生材料应用在越来越多的领域。”

——云南大学教授王家强说。他参与的“多孔材料的仿生合成、结构调控及光催化/附性能硏究”项目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直以来,水环境治理是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中之重。王家强和其团队开展的研究,历时15年,突破了多孔材料及可见光催化剂传统合成方法的局限,以生物为模板合成出系列高效可见光催化剂,为水污染防治提供了新的选择。

“云南是‘动物王国’,利用有毒动物捕食和防御的分子机制实现治疗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研制,就是发挥了云南天然的自然资源优势。”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所长赖仞说。他参与的“有毒动物防御与捕食的分子策略”项目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去年底,由赖仞团队研发的国内首个金环蛇毒来源药物进入临床实验,其发现金环蛇毒来源的抗菌肽BF-30,因具有高效、广谱的抗细菌活性且对人体正常菌群如乳酸杆菌影响很小,成为国内首个获批进入临床实验的抗菌肽类药物。

项目点击

冶金炉窑强化供热项目

攻克2大难题实现3大创新技术出口21国

冶金炉窑是冶金行业生产中的重要设备。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冶金炉窑年耗能约占全国总能耗的20%,但平均热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为此,昆明理工大学、中国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24年持续进行科技攻关,在冶金炉窑强化供热关键技术及应用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本次获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该项目主要负责人、昆明理工大学省部共建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华介绍,现有的炉窑强化供热技术缺乏有效的理论及模型指导,依靠增大富氧/燃料量,供热不精准,能耗高,同时也导致了两方面主要问题:加大熔池熔炼炉富氧供应量导致搅拌过度喷溅冲刷影响炉体寿命、搅拌不均匀炉渣中金属含量高;加大加热炉燃料供应量导致炉温过高且不均匀、金属工件过热过烧及产品成材率低。这成为冶金行业转型升级的“卡脖子”难题。

为解决这两大难题,团队历经24年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突破,最终取得了3大创新成果。目前,这些成果分别应用于中铜、金川、宝钢、中信戴卡等企业,累计新增销售额392.6亿元,新增利润12.8亿元。部分技术已出口美国、德国、日本等21个国家,全球累计用户达627家。该项目组另一成员,昆明理工大学冶金能源工程专业博士王仕博介绍,这些成果实现了重大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与大规模工业化应用,提高了熔炼炉金属回收率和炉窑寿命以及金属材料的加热质量,降低了企业生产运营成本,是冶金炉窑的节能关键技术。近两年累计节能18.35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49.55万吨,对推动我国冶金炉窑走向国际,促进冶金行业的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进步奖

特等奖

4项

1

冶金炉窑强化供热关键技术及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昆明理工大学、中国铜业有限公司等

项目内容和创新点:

针对现有冶金炉窑燃率低、产品成材率低等问题,进行了长达24年的持续科技攻关,成功研发了熔池熔炉富氧旋流混沌搅拌强化供热技术和加热旋流混沌燃烧强化供热技术,突破了搅拌获加热不均匀的技术瓶颈,实现了冶金炉窑节能增效的显著提高。先后用于中铜、金川等有色冶炼企业,宝钢等45%的大中型钢铁企业等,目前已出口到美国、德国、日本等21个国家,推动了我国冶金炉窑装备的升级发展与技术进步。

2

宣威肺癌防治体系的构建及其推广应用

主要完成人员:黄云超等

项目内容和创新点:

该项目以宣威肺癌为基础,研究病因及致病机制,建立了适合宣威肺癌患者的最佳治疗模式,制定肺癌诊治指南,构建宣威肺癌的综合防治体系,目前,该项目研究成果被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全国17省68家医院应用,获益患者12万人。

3

云南核桃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云南省林业科学院等

项目内容和创新点:

该项目针对我省特殊区域对良种的迫切需求,全面调查核桃资源3076份,收集评价2005份,建成全球深纹核桃数量最多的种质基因库,并选育出避晚霜、加工专用、适宜低海拔发展良种37个。有力促进了我省核桃产业转型升级,确立云南在我国核桃药用价值、精深加工及产业研发的国际引领地位。

4

热带亚热带玉米骨干亲本创制及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

主要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项目内容和创新点:

项目针对玉米育种和生产面临的限制因素,在国内率先系统开展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的引进和创新利用研究并取得创新性成果,目前,已向国内外发放11382份优质热带亚热带玉米育种资源,2016年—2017年新品种推广应用1127.3万亩,直接新增产值9.03亿元,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6项

1

肠道微生物组与肠肝疾病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

主要完成人员:耿嘉蔚(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张志刚(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

项目情况和成绩:

该项目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出发,以率先创建的肠道微生物与肠肝疾病硏究平台为技术支撑,围绕微生物、肠肝轴、肠肝胆重大疾病,系统揭示了肠道微生物参与肠肝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成果为肠肝胆疾病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2

多孔材料的仿生合成、结构调控及光催化/附性能研究

主要完成人员:王家强(云南大学)、陈永娟(云南大学)等

项目情况和成绩:

该项目打破传统组织结构仿生普通生物模板法和染料敏化法等常规合成手段,原创性地发展了直接利用植物分泌的乳液、提取物、天然色素、市售染料等光敏物质分子模板合成介孔TiO2(二氧化钛)光催化剂新方法。目前,项目自主合成的高活性光催化剂与多孔吸附除磷材料在褐煤气化废水、烟草废水、山区饮用水处理方面实现了规模化应用验证。

3

离子液体电化学冶金若干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主要完成人员:华一新(昆明理工大学)、徐存英(昆明理工大学)等

项目情况和成绩:

Si(硅)材料在微电子学领域占统治地位,但其间接带隙的属性使其发光效率低。课题组以实现Si高效发光的三大工程为导向,系统研究了Ge/Si量子点、离子注入与退火改性Si缺陷和稀土共掺杂硅酸盐玻璃这三类Si基纳米光电子材料的制备科学和结构性能的关键科学问题。采用Si离子自注入Si晶体结合后退火改性,形成高密度缺陷发光中心,显著提升了Si材料发光性能,进一步研制出全硅材料的近室温发光器件,为硅发光器件的应用开发及实现硅基光电子集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有毒动物防御与捕食的分子策略

主要完成人员:赖仞(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杨仕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

项目情况和成绩:

该项目系统研究了有毒动物捕食和防御分子机制,首次系统揭示两栖动物防御策略、首次阐明蜈蚣防御与高效捕食策略、首次发现牛虻吸血策略。提供了大量可用于研发抗耐药菌感染、镇痛、抑制自身免疫、抗血栓等药物的先导分子资源。探索了有毒动物捕食和防御的分子机制,揭示了有毒动物中毒机制,为研发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工具分子和治疗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奠定了基础。

5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信号网络调控机制及其干预策略

主要完成人员:陆地(昆明医科大学)、白晓春(南方医科大学)等

项目情况和成绩:

本项目在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和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培养项目等的支持下,聚焦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信号网络调控机制的探索与干预蛋白靶点的基础研究,历经10余年,取得了系列突破性发现和原创性研究成果。揭示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成骨功能障碍的重要信号转导机制等,为骨质疏松症临床防治提供了新靶点与新机制。

6

低品位复杂金属氧化矿选冶基础理论研究

主要完成人员:兰尧中(云南大学)等

项目主要内容和成绩:

低品位复杂矿产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随着矿产资源的短缺和需求的不断增加,难选金属氧化矿的开发利用将成为必然。该项目针对低品位复杂金属氧化矿选冶过程中存在的共性基础科学问题,特别是高效选冶新技术开展系列基础理论研究。发现了新型立体结构螯合捕收剂,首次用量子化学和分子动力学方法揭示了辛基羟肟酸活化浮选孔雀石的机理。对云南大量的低品位、难选冶复杂矿产资源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较强的实际应用背景。

技术发明奖

一等奖

1项

高速高性能铁路线路除雪成套装备与技术

主要完成人员:郭关柱(中国铁建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

项目内容和创新点:

该项目为国际首创,提出了轨道除雪作业方法,发明了高速高性能轨道除雪车,基于光机电液控制,拥有吹、扫、抛、铲等联合除雪功能,实现了轨道复杂表面积雪的高速高效全方位机械化清扫,对降低降雪造成的列车降速、停运甚至脱轨,保障雪区铁路线路列车安全运行有重大意义,填补了我国高寒地区铁路轨道除雪接卸的空白。(昆明日报记者陈辉张怡)

相关阅读:
市文联将围绕四方面抓好文艺创作 科创中心高端咨询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