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亚洲文明新视野 崔致远:中国与朝鲜半岛文明交流先行者

原标题:亚洲文明新视野|崔致远:中国与朝鲜半岛文明交流先行者

参考消息网5月16日报道(文/陆睿)“秋风唯苦吟,世路少知音。窗外三更雨,灯前万里心。”这首抒发思乡感怀的五言绝句如今在韩国仍然广为流传,甚至被纳入教科书。然而,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并不是出自某位唐朝诗人之手,而是朝鲜半岛统一新罗时代著名文人崔致远所作的一首汉文诗。

亚洲文明新视野  崔致远:中国与朝鲜半岛文明交流先行者

崔致远画像

新罗人在唐朝出仕为官

当时的统一新罗时代还未发明韩语字母,文字记录尚采用汉字,对汉文学格外重视,同时与处于繁盛时期的大唐维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人文联系,不断派遣使臣等前往唐朝学习文化、制度和各种新生事物。那时,在唐朝求学的大量留学生中,“负笈忘疲、乘桴涉险”的新罗人数量最多,而年仅12岁就不远万里渡海赴唐的崔致远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大唐学习生活了16年,不仅成为朝鲜半岛史上著名的文学泰斗,也成为中韩两国友好交往史上最杰出的文化使者之一。

虽然史料对崔致远的家世记载不多,但可以确定的是,他出身名门贵族,家庭与王室关系密切,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公元868年,崔致远跟随商船赴唐求学,临行前他的父亲对他严加告诫:“十年不第进士,则勿谓我儿,吾亦不谓有儿往矣。”在那个年代,自信开放、气度非凡的大唐不仅允许外国人参加科举考试,还给他们之中的优秀人才授予官职。这也极大激励了更多外国人赴唐习业,甚至留下来出仕为官。

孤身修学的日子虽然艰苦但也乐趣无穷、收获累累。崔致远在就读国子监时期,埋头苦读诗歌策问,深受汉学濡染。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长安学习6年后,18岁的崔致远金榜题名,一举考中“宾贡进士”。据史料考据,当时有姓名可考的考取“宾贡进士”的新罗人至少有23人。

崔致远如愿被任命为溧水县尉,在溧水为官期间了解中国民间疾苦和社会现实,并以此创作了题材各异的作品,在做学问上他继续勤勉好学、从未懈怠。后来他为了参加唐朝吏部设置的博学宏词科,辞去了县尉职务,潜心研究学问,后通过向淮南节度使高骈自荐被聘为节度馆驿巡官。在这期间,他依然笔耕不辍,“四年用心,万有余首”,创作了一万余首诗赋。此间崔致远的文采得到了高骈和唐僖宗的赏识,被授予承务郎侍御史内供奉之职和紫金鱼袋。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高骈逐渐失势,崔致远渐遭冷落,难以继续栖身在高骈手下。公元884年,新罗入淮南使金仁圭与其堂弟崔栖远来到淮南,接崔致远回国。崔致远虽十分不舍,但迫于无奈,只能决定归乡,在28岁时受唐僖宗之命带着国书以唐朝使节之身份回国,以其在唐朝所学继续效力于自己的祖国。

中韩地缘相近人文相通

身居高骈幕下这段时间,崔致远结识了一批唐代各阶层的文人墨客,他们以诗会友,交往甚密,结下了深厚友谊。相互切磋诗赋,不仅让崔致远浸染唐代的诗艺文风,他也向唐朝介绍了新罗的文学。临别之时,崔致远依依不舍地写道:“好把壮心谋后会,广陵风月待衔杯。”离愁别绪跃然纸上。

在以“国信使”的身份衣锦还乡后,崔致远随即将他在唐朝生活时的作品整理、筛选汇编成《桂苑笔耕集》。这部流传于世的汉文作品共20卷,不仅汇集了大量的诗赋文章,还记载了唐末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料文献价值,也在传播中华文化上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唐朝这一中国古代史上最为辉煌璀璨的时期,中华文明不断向外辐射,加速了中华文化与其他各国文化的交流融合。各国文明互学互鉴,取长补短,交相辉映,成就了大唐绚烂繁荣的文化,也对世界文明交流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书写出一幅幅美美与共的瑰丽图卷。

千年之后的今天,中韩两国作为隔海相望的近邻,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尤其在文化艺术领域仍保留着不少相似性和共通之处,这为两国继续并扩大人文交流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促使两国人民不断增进理解、拉近彼此距离,同时也推动亚洲独特灿烂的文化成果得以在世界传承和弘扬。

韩国东方文化大学校长、韩国书艺学术研究会副会长李永彻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句表达他对韩中未来文化交流前景的期待:“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首先艺术家不能安于现状,而应高瞻远瞩、心怀远大,持之以恒地努力把两国人文领域的交流不断推上更高的台阶。这种艺术家间的切磋能扩散到普通国民的交往,帮助两国民众敞开心扉,促进民间交往和民心相通。”

在朝鲜半岛文坛上,崔致远的《桂苑笔耕集》至今仍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视为朝鲜半岛汉文集的开山之作。就连朝鲜王朝前期文人成伣也感叹:“我国文章,始发于崔致远。”足见崔致远对朝鲜汉文学影响之深远。而《桂苑笔耕集》不仅成为朝鲜半岛现存最古老的汉文典籍之一,也是中韩之间文明交流源远流长的见证与标志。(作者为《参考消息》驻首尔记者)

政务要闻平阳讲师团 深化“大讨论” 朝阳区首个垃圾分类科普小屋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