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两路”精神蹲点调研:心灵的丰碑

原标题:“两路”精神蹲点调研:心灵的丰碑

4月12日格尔木多云

不管是12年前在格尔木当驻站记者,还是多年后再上青藏线,每一次采访都难掩兴奋,因为你不会一次见到这么多有故事的人……

格尔木,是一座新城,也是一座兵城;在我看来,她更像是一块孕育精神的胎盘,滋养着这样或那样的坚定信念与忠实灵魂。

这天,驻足在陆军青藏兵站部某汽车运输旅的大院里,恰逢“车场日”,一群战士正在为车辆做保养。

一小时前,我们曾受邀参观了这支部队的荣誉室。为了让我们认知格尔木这座“兵城”的内涵,某大站政委赵国勋特意细细解读了“三线”和“三站”这两个了解青藏线不可或缺的概念。

“三线”:一条在地下,一条在地上,一条在天上,地上的是青藏公路运输线;地下的是输油管线;天上的是通信线。而“三站”就是指兵站、泵站和机务站。兵站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待过往汽车部队的食宿,泵站主要是输油管线的维护和油料输送,通信站主要负责通信线的维护或保证信息畅通。也就是说,“三站”官兵是为“三线”做服务的。

“一切历史皆是当代史”。自1954年5月青藏公路开始修建,至今已过去65年,青藏兵站部一代代官兵守望着“三线”与“三站”,从荣誉室的每一帧图片,每一段文字记录,每一件实物陈设,每一面荣誉奖牌,都不难看出,在这片被誉为“地球第三极”的高地上,同样隆起的还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只有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才会至尊至耀,这就是数十年来驻守青藏线上军人们巨大的牺牲和奉献。

望着眼前这些年轻的汽车兵们,他们走出川陕滇、湘浙赣,踏上海拔2800米以上的高地;他们离开山川秀丽的故乡,驻守雪域高原;尽管乡音未变,但自打穿上戎装,他们便已然把青藏高原当成了第二故乡!

这天是周五,随着尖厉的哨声响起,“砰”,数十辆军车车门同时关闭,隆隆的马达开始轰鸣,随后,一台台军绿色的车辆依次有序地缓缓驶向养护点。

在战士邰立然看来,“上线”的每一台车辆都是有生命的,你关爱它,呵护它,它才不会把你丢在风雪茫茫的青藏线上。

“常年在海拔4000米以上出勤的军车,性能会因为高寒缺氧大打折扣,这些“铁家伙”也有吃不消的时候,也会趴窝耍赖,所以我们要好好伺候它们,等慢慢聊熟了,邰立然变得风趣起来。

到部队服役已满15年,邰立然俨然成了受人尊敬的“上线老兵”。

记得初上高原,小伙子火气正盛,刚过适应期,便开始缠着班长要求“上线”。(部队官兵们习惯把执行青藏线运输任务称为“上线”)

邰立然第一次执行任务,是从格尔木向西藏行进,一天内经历了四季变化,一会儿还是大晴天,一会儿便电闪雷鸣,一会儿风雪交加,一会儿又是冰雹落下,蚕豆般大小的冰疙瘩乒乒乓乓砸在车顶上,感觉像到了世界末日。邰立然说,那时,他真的有些后悔,怎么能来这个鬼地方当兵。

沱沱河,一个青藏线上的普通小镇,平均海拔4600米。即将抵达沱沱河兵站时,邰立然开始领教在高海拔,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种种考验,刚开始感觉头晕,之后便开始恶心呕吐,继而浑身发软、四肢无力……翻越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沿可可西里、三江源进入西藏,这一路,用度日如年四个字来形容毫不夸张。

上线的头天晚上,他还为进藏兴奋了一夜,此刻,他发现自己忽略了一个重要细节,自己目测的是一张比例尺1:6000000的地图。

邰立然服役的汽车部队前身是由青藏兵站部部属汽车团和司训分队组成,自上世纪50年代职守高原,历代官兵以“钢钎打不进、人也要扎根”的壮志豪情,战风雪、斗严寒、抗缺氧,艰苦创业,不懈奋斗,圆满完成了进藏物资运输和进出藏物资转运等各项任务,为青藏两省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西南边防的稳固作出重大贡献……

记得赵国勋政委说过这样一句话,青藏线上汽车兵的故事,多的像青藏高原净空中的繁星,只要你的双脚踏实地落在这片冻土上,就能感觉源源不断的力量注入你的身体。

青藏公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空气中的含氧量仅为内地的一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环境最苦的高原公路。由于气候异常恶劣,65年间,青藏兵站部有300多名汽车兵长眠于雪山冻土之中,2000公里青藏线平均每6公里就有一名军人倒下……

“但我很幸运。”抬头仰望天空,战士张千千长长吐出一口气。

那是去年11月13日,随车队行驶在青藏线上,和以往不同,那段时间气温骤降陡降,连续下雪,坡陡路滑,加之堵车严重,出任务那些天,他的神经高度紧张,连饭都吃不下去。

当天下午3时多,途经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时,张千千突感身体不适,他一边尽力控制车速和方向,一边对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连长胡志强说:“连长,我喘不上气来了,好像不行了。”

在拉下手刹后的那一刻,他便失去了意识……

据战友丁驰事后回忆,在张千千昏迷之际,车辆左边是一辆接着一辆快速驶来的大型货车,右边是2米多高的路基斜坡,操作稍有偏差,很有可能车毁人亡。

危急时刻,张千千完成了这样一系列动作,右打方向、减挡减速、拉上手刹,将车稳稳停靠在路边。

“车队立即停车!”“很可能是急性脑水肿,须立即送往唐古拉山兵站!”“卫生员迅速赶到带队车!”一声声紧急呼叫从对讲机中传出……最终,在唐古拉兵站,经过近1小时的抢救,张千千的病情得到控制,意识渐渐恢复正常。

面对这些肤色黝黑、嘴唇青紫的战士,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无法不动容。青藏公路沿线的春天,大地依旧一片枯黄,然而,他们即将再次“上线”……(姚斌王菲菲)

相关阅读:
北京15日8时空气轻度污染 枣强:“报备+核查+建制”提升监督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