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4天不到300万票房,《罗马》在中国没大卖不能算遗憾

原标题:4天不到300万票房,《罗马》在中国没大卖不能算遗憾

阿方索•卡隆执导的《罗马》5月10日在中国大陆上映,首日票房百万元,四天票房两百多万元,与电影在国际电影节获得的巨大声誉相比,《罗马》在中国的票房成绩,用“差强人意”来形容还不够,更接近于“糟糕到了极点”。

4天不到300万票房,《罗马》在中国没大卖不能算遗憾

《绿皮书》和《罗马》票房对比。来源:灯塔

《罗马》被引进中国公映的消息,曾在社交媒体掀起一阵小小的兴奋,毕竟能在大银幕上欣赏到这部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获奖作品,还是颇令人期待的事情。

中国快速增长的银幕数量,以及庞大的观影人群,再加上细分的观影偏好,足以使人相信《罗马》能在中国赢得知音(比如此次上映是在艺联专线)。知音是有的,无数的好评与解读文章,给予了能和《罗马》匹配的舆论待遇,但在票房转化方面,却分外冷清、寂寥。

《罗马》的票房状况,再次把电影业内一个老旧的话题牵了出来:艺术电影的好口碑如何才能换来高票房?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围绕这个话题谈论了许多观点,给出了不少解决方案,可是,每当有真正值得观众捧场的艺术电影出现时,所有的声音与方案全部失灵。

自《罗马》2018年被拍摄出来,仅仅是它在世界各大电影节上的提名与获奖记录,就要滚两三屏之多。在奖项方面,它甚至要比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更受评委们的青睐,可《绿皮书》在中国的票房超过了4亿元。同样是好电影,《罗马》在票房上为何与《绿皮书》相差如此之多?

4天不到300万票房,《罗马》在中国没大卖不能算遗憾

《绿皮书》和《罗马》剧照。

这不得不说到创作者的个性追求问题。卡隆不是没拍过高票房的商业片,他的《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地心引力》都获得了不错的票房,如果用商业片的手段来处理《罗马》,相信那会是一个比现在这个版本更受大众喜欢的故事,但对于卡隆来说,他的艺术追求必然也要打一定的折扣。

《罗马》是卡隆一部自传性质的电影,他就是片中家庭里的孩子之一。卡隆试图高度还原童年时自己观察与感受到的一切,影片确实也以黑白画质、逼真细腻的音效、无可挑剔的场景复刻,令人叹为观止。只是,影片的慢节奏、剧情的弱冲突,让习惯了被商业片喂养的中国观众难以接受。

卡隆之所以没用商业片的形式来讲述他的童年故事,在于他发现了创作与现实之间存在的一种真相——套路化的商业渲染,必然会导致记忆中的生活失真。《罗马》的故事,发生于处在动荡时期的墨西哥,然而当时的历史无论多残酷,对于一个孩子而言,除了有感官印象,他不太可能产生观点与态度。所以,《罗马》用平淡而真实的记述,来反映一个普通家庭在某个历史关键点的变迁,包括对当时大事件的呈现,还是有着独特价值的。

4天不到300万票房,《罗马》在中国没大卖不能算遗憾

《罗马》对社会事件发生进行平淡的描述。

卡隆没有把《罗马》拍成一部私密性很强的电影,作为角色之一,他的导演身份也极少在片中体现。他以极为节制的手段,来刻画童年时被他记忆的一切,并未暴露过多的情感倾向。之所以影片在各大电影节上拿奖拿到手软,恰恰在于他贡献了一段历史记忆,但没有用自己的主观意图去影响观众。因此,《罗马》便成了一份难得的影像文本,把被淡忘的时代又一次推送到观众面前。

《罗马》在创作上是成功的,但在与中国观众的情感衔接方面却存在不少障碍。作为艺术电影,《罗马》没有向故事性做出妥协,这本身就对“迷影群体”之外的观众摆出了拒绝姿态。在情感上,《罗马》也未能像《绿皮书》那样,进行鲜明的对比与渲染,这会让走神的观众没法沉浸到影片的氛围中去。此外,《罗马》在家庭故事与历史背景的衔接与融合上,不符合观众的期待,两层叙事指向之间存在比较远的距离,会让观众有一头雾水的感觉。

《罗马》没有在中国大卖,并不能算得上多大的遗憾,也不存在更多别的意味,这单纯只是艺术片的水土不服,在世界范围内大抵都是如此。但《罗马》这样的电影的存在,是值得尊重的,艺术电影的价值在于,它会强调个性化、个体记忆,对电影魅力进行不断的巩固与拓展,以分庭抗礼的姿态,来弥补商业片中艺术元素的缺失。既有《绿皮书》,又有《罗马》这样的电影业态,才会令人充满好奇与期待。

□韩浩月(专栏作家)

新京报编辑吴龙珍校对刘军

相关阅读:
东莞又一法治宣传教育平台获评省级称号 宝妈易怒或非“无理取闹” 产后抑郁应尽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