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七件上海作品入围群星奖 群文创作欣欣向荣

原标题:七件上海作品入围群星奖群文创作欣欣向荣

七件上海作品入围群星奖 群文创作欣欣向荣

参加展演的入围作品音乐剧小品《看见自己》。

作为十二艺节的重要板块之一,第十八届群星奖进入冲刺阶段。这个周末,上海的入围作品加紧打磨练兵,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四个艺术门类的7个剧目组合成一台演出,连续两晚在市群艺馆星舞台进行惠民展演。“面向一千位观众,以演代练,寻找不足,力争在决赛时呈现最好的状态。”这是主创们共同的心声。

今年,上海共有7件作品入围,是群星奖评奖改革以后,入围作品数量最多的一届。“上海的群文创作质量明显提高,且无一不是扎根生活、贴近生活,反映百姓关注热点、焦点的力作。”市群艺馆创作部主任王晓宁点评,“这是上海群文创作机制创新以来所交上的一份答卷。”

从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的层层选拔,到群文创作基地的引领示范,再到市民文化节搭建的展示舞台,上海群文创作形成了“创新品、勤打磨、出精品”的良性循环。不论是入围群星奖的小品《价值》《看见自己》,还是民乐重奏《和·鸣》、情景小合唱《种子》,“上海出品”交出的亮眼成绩单,都在表明,从身边人、身边事所汲取的创作力量,将永远是舞台上的“群星”。

展评展演促群文创作

随着第十八届群星奖的到来,上海近三年来的群文创作精品登上舞台,接受全国观众的检验。与此同时,为了给三年后下一届群星奖储备“选手”,新一轮群文创作也已在上海16个区全面展开。对标群星奖这一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上海群文创作欣欣向荣,原创作品数量及质量逐年提升。

一年一次的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被视为群星奖的预选赛。只有在展演中获得优秀奖,才算拿到群星奖上海地区选拔的入场券。2017年,167件原创作品参与角逐,共举行11场展评展演。2018年,原创数量提升至182件,12场演出在两周时间内轮番登场。戏剧评论家、戏剧类评委刘彦君一度惊叹于上海的原创新作之多。而这一切得益于体系化的群文创作机制。对接市级展评展演,各区设立了区级新人新作选拔机制,而街道又对接区级舞台进行选拔,全市200多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都被纳入创作体系。“层层对接、层层选拔,督促各创作主体年年出新品,上一届群星奖还没落幕,新的创作就开始了,上海的群文创作呈现出常态化的特点。”王晓宁说。

在踏上全国性的舞台之前,这次入围群星奖的7件作品全部经历了区级舞台、市级舞台的历练。一直以来,上海少有器乐类作品登上群星奖舞台,此番由长宁文化艺术中心创作的民乐重奏《和·鸣》打破了这个“惯例”。说起来,这部作品创作源自一次巧遇。“长宁区有户家庭收藏了各式各样的各国民族乐器,敲开门,看见他们一家四口吹拉弹唱,俨然一个小乐队。”受此启发,作曲孙彬彬创作了《和·鸣》,其中汇集了古琴、笛吉里度管、手碟、口弦、竹笛、大鼓、沙克等中外乐器,通过不同国度的多元文化交融碰撞,奏出和谐动听的旋律。

2017年底,浦东说书《养猪阿太》从“大地芳菲·浦东新区群众文艺创作节目汇演”中脱颖而出;次年5月,继续参与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进入群星奖决赛。主创人员表示,现有的群文创作机制,有目标、有渠道,激励他们写出好故事,回馈上海观众。

在市级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结束后,相关方面还会组织召开各门类的创作座谈会,请评委与具有潜力的作品创作者面对面交流,为群文创作者“会诊”“开方”,帮助他们进一步打磨作品,推动群文作品完成从新品到优品再到精品的转化。

群文创作基地引领示范

在群文工作者看来,群星奖是一次检阅,但不是目的,更不是创作的终点站。杨迿是静安区文化馆的一名“85后”青年导演,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科班出身的他,来自一个实打实的群文家庭。“父母、妻子、我,都在从事群文工作,每年都要在群文舞台上凭作品互相PK。”三年前,由他执导的小品《亲!还在吗》,初登舞台就引起了专家们的关注,经过三次重大修改,作品有了质的飞跃,一举斩获上一届群星奖。今年,由原班人马创排的小品《价值》又再度突围,闯入群星奖决赛。“上海已形成了常态化的创作氛围,从火热的生活中汲取创作养分,我们乐在其中。”

为了进一步完善创作机制,培育创作队伍,上海加强顶层设计,根据群文门类和创作特色,创建了戏剧、书法、美术、文学等6个分布在各区的群众文艺创作基地和示范点。“创作基地和示范点每年必须创作2个新作品,通过文化名人的引领,以点带面,繁荣群文创作。”市群艺馆馆长萧烨璎表示。

从“新品”到“精品”,群文创作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勤打磨”。上海市残疾人舞蹈团是活跃在群文舞台上的一支特殊队伍,今年以群舞《红韵》入围群星奖。“我们一有机会就去演出,因为上台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利于作品打磨,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听不见音乐的听障人士怎么跳舞。”编导於沁心说。舞台上,女演员舞着红色的穗子,展现柔美的身段;男演员拿着扇子,体现男性的阳刚。默契配合的动作背后,是健全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聋人听不见音乐,所有的舞蹈排练都要靠指挥去完成。健全人学四个八拍的动作只要十分钟、半个小时,但聋人要花上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她希望观众能从舞蹈中认识聋人,敬佩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

品牌节庆搭建“孵化”舞台

有一个主题贯穿上海群文创作的始终,那便是“文化惠民”。不论是创作、选拔、打磨还是全市巡演,从现实生活中走出的群文精品,舞台永远在市民身边。

为原创新作提供舞台,组织优秀作品进行展演、巡演,上海已形成完善的“孵化”机制。365天不落幕的上海市民文化节是全面展示上海群众文化建设成果的平台,每年的市级赛事、展览,为各门类艺术创作者创造了展示、交流的平台,6年来,已催生出4000余支百强市民文化团队。创办自2016年的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特辟“市民戏剧竞演”单元,已成为市民戏剧孵化地。长宁区舞蹈品牌活动“曼舞长宁”已有多年历史,令舞蹈创作及表演深入人心。不断演出,不断修改,依托沪上众多品牌文化节庆,原创群文作品一面打磨、提高,一面反哺观众。每个区也会利用市民文化节等品牌节庆或公共文化配送平台,持续不断地给原创新作提供展示、演出的机会,让作品直面观众。

日前,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约3.5万张免费票开启预约通道。其中“文化上海云”上的群星奖决赛4天7场现场观摩票,上午10时刚一推出,仅7分钟便被一抢而空;5月17日晚上的音乐门类决赛,更是46秒内被秒光。除了群星奖决赛现场观摩票之外,免费票还包括58场惠民演出,即文华奖惠民演出与群星奖惠民演出。5月18日至21日,参与群星奖角逐的84个各省市作品将深入16个区,走进企业、社区、部队、学校、旅游景点进行24场惠民演出。届时,上海市群艺馆、浦江影剧院、赵巷镇影剧院、金山区文化馆剧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剧场等演出空间,将迎来五湖四海的原创节目。

“每一次选拔,每一次演出,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给老百姓提供更丰富的文化盛宴。”王晓宁说,“上海群文创作没有止歇,一直在不断地出新品、出精品。”

贵州24家企业亮相第四届丝博会 推广贵州特色产品 火箭少女发布“拒收礼物倡议书”:除信件外拒收并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