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观见数据|透视中国高校预算:“清北复交”,谁更能花钱?
摘要:与经费多少最相关的,是学校的规格。
4月末,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在各自的信息公开网上发布了2019年财务预算。
从2014年起,教育部直属高校公布年度预算成为惯例。当时有三所高校预算超过百亿元,分别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
五年过去,高校预算也水涨船高。2014年位列第一的清华大学预算从164亿元增长到297亿元,预算超过百亿元的高校在今年突破八所,其中上海有两所。
这些“最有钱”
预算超过百亿元的八所高校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清华大学总经费遥遥领先,高达297.21亿元,直甩第二名浙江大学100亿元。紧跟其后的为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
上海只有上海交通大学以156.32亿元“低空飘过”150亿线,复旦大学以125.09亿元紧随其后。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则是今年新进入超过百亿元。
在这八所高校后面,共有21所高校的预算在50亿元至100亿元之间,其余46所,即绝大多数高校的预算,都在0-50亿元之间。
上海的8所部属高校,除了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突破百亿外,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分别以90.46亿元和62.38亿元位列第三第四位,剩下的4所高校预算均低于50亿元,最低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仅为13.4亿元。
8所上海高校的预算金额,在全国75所高校的排名,从第5名到第71名不等。从历史数据看,这个排名变化不大,除了去年同济大学预算超百亿元,一度位列全国第五,超过当时位列第七的复旦大学。但今年,同济大学的预算重新回到百亿元以内,在全国的名次也回落到第12位。
数据来源:各高校历年部门预算
数据来源:据公开资料整理
“双一流”成为分水岭
75所高校中,预算最高的清华大学和最低的中央戏剧学院之间,预算数相差60倍。上海高校中,最低的上海外国语大学,预算也不到最高的上海交大的十分之一。
通常认为,高校预算中理科类院校比文科类高,东部比西部高,但现实不完全如此。比如,在上海的8所高校中,华东理工大学是典型的工科类院校,但比不上文科类见长的华东师范大学。与经费多少最相关的,是学校的规格。
根据高校所参与的国家学校或学科建设工程,我们将这8所上海高校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为原“985工程”学校、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院校,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第二类则为原“211工程”学校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院校,有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
这两类高校在几年来的预算排名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条分水岭。第一类高校包揽了上海的预算前4名,预算最少的华东师范大学,在全国的排名也稳定在第23名左右;第二类从华东理工大学开始,均在全国40名开外,预算都在50亿元以下。
可以看出,“头部高校”所需的建设经费较多,尤其“双一流”高校的建设又是近几年教育工作的重心。统计教育部发布的“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会发现,年度预算排名上海高校前两位的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其所拥有的一流学科数量(均为17门),也是上海地区最多的,全国范围内仅次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及浙江大学。
纯文科为何预算低?
高校预算并不只是花钱的问题。预算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收入,一方面是支出,收支是基本平衡的。高校能花多少钱,和预计能挣到的当年收入是紧密相关的。
高校的经费收入来源主要分为三类:财政拨款、事业收入及其他收入。其中,事业收入包含教育事业收入(学费、住宿费等)及科研事业收入。另外,上年未花完的钱符合规定的部分,也会通过结转方式留到下一年。
以2018年预算超过百亿元的同济大学为例,这一年,同济大学在教育项目上的“其他预计收入”——即除了财政拨款和学校事业收入以外的收入,也出现了爆发式增长。2017年该款项收入8.4亿元,到2018年这项数字涨至39.7亿元。2019年,同济大学事业收入从46.8亿降到28.2亿,其他收入从39.7亿降到12.8亿。
从今年的财政拨款数额来看,8所上海高校受到的待遇差距较大。最高的上海交通大学收到33.4亿元,到上海外国语大学,拨款仅5.75亿元。
数据来源:各高校历年部门预算
政府拨款中,一部分是科研经费(预算中比例未透露)。但根据《2017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根据决算金额,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分别收到来自政府的科研经费26.9亿元、31.9亿元和15亿元。这和当年高校的科技课题总数、专著数量、学术论文和成果获奖数,是正相关的。
数据来源:教育部《2017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
当然,不同学科的科研课题经费差距很大,比如自然科学课题往往需要大量资金购买设备、材料,课题经费通常就高于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因此,纯文科类学校,比如语言类学校,或者戏剧学校,这方面的经费收入就较低。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规律是,高校在科研方面获得的财政拨款数额高,在另一块收入即事业收入方面也更高。以同济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为例,前者的事业收入为28.2亿,后者的事业收入仅为7.6亿元。事业收入是由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如果比较教学收入,同济大学是7.2亿元,上财是7.1亿元,几乎持平,但是两者科研及辅助活动收入的差距则高达20.4亿元。
显然,从政府获得的科研经费越高,其科研及辅助活动取得收入越高,对教学收入的依赖性就越低,这也导致理工科较强的院校收入进一步提升。
预算中,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的事业收入中,教育收费收入占比均没有超过50%,最低的同济大学只有25.53%。
而偏文科的上海财经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收费收入在事业收入中的占比,高达92.41%和95.49%。
钱都花去哪儿了?
在支出这部分,就比较简单了,八所上海高校的2019财政预算表表明,高校的经费支出主要有教育支出、科学技术支出、员工的住房保障、社会保障及就业支出和外交支出。
从经费支出结构来看,高校清一色将教育作为经费支出的重中之重,占比都在97.5%上下。据悉,教育支出包含高等教育、留学教育、行政管理、教师进修等多个领域。
数据来源:各高校历年部门预算
有意思的是,和教育相比,科技支出在高校总开支预算中的占比微乎其微。除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外,其他的比例都在1%以下。上海财经大学甚至不存在这方面的开销。
另外,虽然高校间政府科研经费拨款上的差距能达到20多亿,但最终实际按年度结算的科技支出差距却没那么大(部分项目存在持续时间超过一年的情况)。
比如,根据上述高校2016年的部门决算,2016年科研经费拨款超过15亿的交大、复旦、同济大学,当年的科技支出分别为1.5亿、1.2亿和6600万,而科研经费只有4.2亿的华东理工大学科技支出也有3900万。
栏目主编:朱珉迕文字编辑:朱珉迕题图来源:视觉中国图片编辑:徐佳敏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图表制图: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