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如何推动主城区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

原标题:如何推动主城区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

如何推动主城区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

五月九日,《重庆市主城区绿地系统规划(2018-2035)》专家咨询会在渝州宾馆举行。记者张锦辉摄

核心提示

《重庆市主城区绿地系统规划(2018-2035)》借鉴了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以及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地的绿地建设经验,其规划目标是:以山水为骨架,绿色为基底,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构建全域城乡一体化绿色空间格局。

本报讯 5月9日,由市城市管理局主办、市风景园林规划研究院承办的《重庆市主城区绿地系统规划(2018-2035)》(以下简称《绿地系统规划》)专家咨询会在渝州宾馆举行。国内风景园林、城市规划领域的10位知名专家汇聚重庆,为新一轮《绿地系统规划》“问诊把脉”、建言献策,助推重庆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去年启动编制的《绿地系统规划》确立了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重庆特色提高绿地系统规划的战略定位,是我市正在编制的《重庆市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未来较长时间内重庆发展城市园林绿化的纲领性、战略性规划。该规划近期目标为2018至2022年,中期为2023至2027年,远期为2028至2035年。

《绿地系统规划》借鉴了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以及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地的绿地建设经验,其规划目标是:以山水为骨架,绿色为基底,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构建全域城乡一体化绿色空间格局。充分发挥绿色空间的生态、景观、游憩和服务功能。优化城市绿色空间,凸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景观风貌,提升城市品质,提升绿地系统规划的质量和水平,推动主城区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最终使人居环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如何建设高品质的城市绿地?国务院参事、住房城乡建设部风景园林专家委员会成员刘秀晨认为,重庆作为山地城市,绿地建设在见缝插绿的同时,还要重视两江四山对重庆气候和生态的影响,保护长江、嘉陵江的生态环境,将生态效益融入绿地建设中。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副院长王忠杰表示,绿地系统建设可理解为绿色空间的打造,是重庆最核心的绿色生态建设的体现。重庆在制定绿地系统规划时,要将绿色融入生活,树立“公园+”思想,打造“公园+生活”“公园+消费”“公园+服务”等绿色出行体系,还要注重绿色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并对“两江四岸”提升、特色街道等关键性节点予以关注。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院院长张浪认为,绿地不仅有生态功能、休闲游憩功能,还有防灾避险功能。重庆绿地规划要注重同其他部门的配合,做好绿地防灾功能规划,有效提高城市防灾能力。此外,绿地规划还要注意推行节水的灌溉系统,增加雨水、中水的回收利用,让城市绿地具有可持续的生命力。

主城区绿色空间将这样构建

主城区绿色空间分为绿色基础生态空间、绿色公共游憩空间、绿色附属配套空间、绿色防护保障空间四类。

绿色基础生态空间

包括主城区四大山体、城中山体、山脊线、长江、嘉陵江、各级支流、水库、湿地、林地斑块等,是作为绿色空间的格局存在。

绿色公共游憩空间

包括城市外围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以及城市建设空间内城市公园、广场以及起到联系纽带作用的城市绿道、两江四岸滨水游憩带等,是增强市民和游客体验感的公共空间。

绿色附属配套空间

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内部绿地系统中承担生产生活的居住、工业、市政公用、金融贸易、科教文卫、机关、部队等企事业单位用地中的附属绿地空间,是与人的生活最为紧密的一类绿色空间。

绿色防护保障空间

包括高速、高铁沿线,电厂水电站区域设施及附属等城市建设用地之外的部分区域设施防护绿地和城市建设空间之内的部分防护绿地,是满足多元功能需求的绿色空间。

专访》》

同济大学教授颜文涛

打通山系到滨水空间的生态廊道建设世界级景观

5月9日,参与《重庆市主城区绿地系统规划》专家咨询会的自然资源部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颜文涛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重庆是山水城市,两岸休闲空间多。这种丰富的三维空间近可亲水、远可观山,应把重庆的地域性特征做成品牌,亮出全球独特的资源。

在颜文涛看来,绿化是增加城市地方特征的重要元素。重庆城市绿化要通过植被的季节性变化,亮出自己的地域性特征。比如春季落叶的黄葛树,就是重庆特有景观。

“重庆有两江四山,城市提升并不缺宏观尺度的东西。”颜文涛说,重庆主城绿化缺的是中观尺度和微观尺度的东西。如果没有中观连接微观的东西,城市山水格局是孤立的。

他认为,中观尺度层面,重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央山脊建设量偏大,应将枇杷山至鹅岭、照母山至石子山等中央山脊通过绿地系统与公园衔接起来,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微观层面上,则需要通过生态化更新,强化社区公园服务于居民的休闲游憩需求能力,进一步提升居民体验感。

“‘两江四岸’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景观没有与社区居民生活结合,与腹地的纵向联系稍弱。”颜文涛说,“两江四岸”目前服务更多的是外地游客,很多市民和游客都是开车过来游玩的,步行到达的能力弱。应该将“两江四岸”的步行系统与绿地建设结合,一直延伸内部地区,造福社区居民。此外,还应通过轨道交通、小缆车等交通工具将休闲节点串联起来,强化腹地居民与旅游景观互动,让“两江四岸”的美景更加可游可观可赏。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王香春

加强精细化管养让每片绿地都富有个性

5月9日,参与《重庆市主城区绿地系统规划》专家咨询会的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王香春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建议,重庆在绿地规划的过程中要考虑后续管理的问题。应加强绿地的精细化管养,让每一片绿地都别具一格,富有个性。

王香春说,1997年她第一次来重庆旅游,从朝天门下船,就看到很多棒棒在抢生意,还有人在江边摆摊做生意。重庆是个有生活气息的城市,不过,那时重庆比较脏乱差,绿化水平低。

“后来,我因为工作原因来到重庆,这个城市的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绿化让我影响深刻。”王香春说,近年来,重庆的绿地总量、绿地覆盖率都在稳步增加,不少居民出门300米见绿地,500米见公园,重庆为更多市民创造便捷的休闲环境的努力值得点赞。

如何做好绿色空间构建?王香春认为,一是要增强全局意识和全域概念,构建城市内各类绿地和城外各类生态因素连通的网络体系;二是重庆老城区的绿色共享空间比较缺乏,要在增加绿地的同时与公园形成体系;三要注重绿地的复合功能,比如说,打造15分钟生活服务圈、15分钟健身圈等。

重庆绿地如何做好精细化管理?王香春认为,首先,政府要针对每类绿地、每种植物、每种设施编制养护管理技术作业指南或技术标准。其次,绿地要分级分类,并有经费保障。最后,管养要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市场化。信息化与智能化要求绿地实现精准高效的管理和全过程监管,市场化要把信用评价贯穿到绿地设计、施工、管养整个生命周期。

市风景园林规划研究院院长廖聪全

用大数据分析编制规划

5月9日,重庆市风景园林规划研究院院长廖聪全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来,重庆主城区出台了多个版本的绿地系统性规划,均是在上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不过,本次规划不再是对以往版本的修修补补,大到规划思想,具体到绿地功能、类型、布局结构等都有变动。

廖聪全自2000年以来参加了历次重庆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工作。他认为,改革开放以前,人们眼中的绿地只是“普遍绿化”,简单地栽树种草;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绿地的生态、休憩娱乐、景观等价值受到重视。现在,绿地功能要进一步延伸成为重庆历史遗迹的载体,融入巴渝的文化特色。

他介绍,与以往的实地调研不同,本次规划编制的信息掌握更为全面。对绿地的概念不局限于园林花草,包括山、水、林、田、湖等广义绿色资源都是他们摸底调查的范围。此外,除了主城区,编制人员还对其它区县做了摸底调查,弄清了重庆绿地的现状。

值得一提的是,为更好地编制这个规划,市风景园林规划研究院将大数据分析引入规划,将大数据记录的人的行为习惯进行分析。“打个比方,互联网App记录了市民的出行轨迹,告诉规划者主城哪些区域人流量比较集中,规划者就可以根据人的行为习惯、休闲需求布置符合市民需求的绿地,把绿地建设延伸进他们的生活空间。”

《绿地系统规划》编制项目组执行负责人应鹏

为市民增加更多可休闲游憩的绿地

“如果把城市品质提升比作装修,建筑道路是城市的硬装,绿化江水则是城市的软装修。绿化的作用,是为城市景观增色添彩。”5月9日,《重庆市主城区绿地系统规划(2018-2035)》编制项目组执行负责人应鹏介绍,正在编制的新绿规的一大特色,是除了关注城市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传统绿地外,还将把主城区绿色空间分为绿色基础生态空间、绿色公共游憩空间、绿色附属配套空间、绿色防护保障空间四类。

应鹏认为,在原有的规划中,城市结构注重中心圈层,也就是营造大公园等核心设施集聚人气。《绿地系统规划》希望通过平行网络山水城市建设,进一步发挥疏解功能,解决市民最需要的15分钟生活圈所接触的绿色空间以及推窗见绿不够等问题,为市民增加更多可休闲游憩的绿地。

此外,郊野公园和绿道的理念也在《绿地系统规划》中得到更多体现。

《绿地系统规划》将紧邻城市建设用地或被建设用地包围的区域绿地,且具有一定的城市公园的服务设施,具备山体、水系、林地、草地、湿地等自然景观资源,能够满足市民游览观光、休闲运动需求的区域规划为郊野公园。郊野公园有滨水休闲型、森林观景型、田园风光型、科教文化型、体育休闲型及社区服务型等种类。主城区郊野公园规划将依托本地条件,整合自然资源,挖掘文化底蕴,形成“山水相融、文景共生、生态宜居”的郊野公园体系。

《绿地系统规划》中,重庆绿道(传统绿道+山地特色绿道=重庆绿道)指以自然要素为基底,串联城乡自然及历史人文等旅游资源的线形绿色开敞空间,以漫游为主,兼具市民游憩健身、生物迁徙等功能的绿色廊道。重庆绿道分为郊野型和城市型两种,包括山林漫步型(沿主城四山而建的登山步道)、田园观光型(沿城周乡村田园道路而建)、滨水游憩型(沿江河湖库等水边建设)、文化体验型(串联主要人文景点、历史古迹、纪念性节点等)、山地绿园型(依托城市公园等绿地建设)、道路休闲型(依托城市道路建设)等种类。

市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谢礼国

编制高质量绿地系统规划助推重庆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在5月9日举行的《重庆市主城区绿地系统规划(2018-2035)》(简称《绿地系统规划》)专家咨询会上,市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谢礼国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市将通过编制高质量绿地系统规划,助推重庆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谢礼国介绍,《绿地系统规划》是重庆国土空间规划下重要的专业规划之一,关乎主城区园林绿化未来发展方向,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市委、市政府对《绿地系统规划》编制非常重视。市城市管理局在规划编制中,将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严格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科学制定绿地发展指标,与世界先进城市等高对齐,优化城市生态空间布局,构建全域城乡一体化绿色空间格局,凸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景观风貌,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谢礼国说,近年来,重庆城市品质和形象不断提升和改善,城市山水格局已基本形成,但是距“山清水秀美丽之地”“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存在“有山不便游山、有水难以亲水、见绿却不近绿”,中心城区绿地偏少、特色不足等问题。因此,我市将在《绿地系统规划》中重点做好山、水、绿三篇文章,挖掘和展示山水园林文化,彰显山城、江城特色。

谢礼国表示,《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将在合理确立阶段性发展目标,强化“四山”(明月山、铜锣山、中梁山、缙云山)保护性规划,做好重点特色山体风貌区保护规划,强化水体及岸边治理和修复规划,着力解决城市中心区绿地偏少、特色不鲜明、文化内涵不丰富等不足,加强主城区特色立体绿化规划等六个方面重点发力,助推重庆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本版稿件由记者廖雪梅、崔曜,实习生唐璨采写)

相关阅读:
二○一九上合组织地方领导人会晤将于五月十四日至十六日在渝举行 绘就生态亦庄的崭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