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学者:面对高铁债务要直面财务数据 不能瞎忽悠

原标题:赵坚:高铁负债这事,应该怎么看

文丨赵坚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

4月27日《瞭望》新闻周刊发表了一篇题为“高铁负债这事怎么看?”的文章(以下简称“怎么看”)。该文一方面说,目前高铁债务风险总体“安全、合理、可控”,“从各个方面看都是稳赚不赔”。但另一方面,该文披露的一些高铁负债数据,比笔者“谨防高铁灰犀牛”一文估计的还要严重。

“怎么看”一文披露,“2013年至2017年,铁总债务还本付息分别为2157.39亿元、3301.84亿元、3385.12亿元、6203.35亿元和5405.07亿元,个别年份如2016年,还本付息金额还超过了客货运输收入”。这就是说2016年即使不考虑运输成本,中铁总的运输收入也不够还本付息,只能通过借新还旧来支撑。2016年中铁总基本建设投资近6000亿元,还本付息金额6203亿,中铁总当年的贷款和发债规模达到11000亿元才能维持。但借新还旧非但不会减少,而且在不断增加中铁总的债务负担。该文披露的事实说明,中铁总已经陷入债务负担恶性增长的深渊,丧失了还款能力,只能依靠中央财政兜底。

中铁总4月30日公开发布的2018年度财务报告,验证了其债务负担进一步恶性增长的情况。中铁总2018年的总收入10955亿元,总成本10352亿元,税后利润20亿元;总负债从2016年的47143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52133亿元。2018年的还本付息金额为4901亿元,但能够用于还本付息的资金只有税后利润20亿元,建设基金543亿元,折旧(扣除设备更新费用)773亿元,共1336亿元,剩余的3565亿元还本付息金额只能靠贷款和发行债券来融资。从发展趋势看,一些高铁已运营十年以上,随着更多的高铁进入大修期,大修和维护费用还要大幅度增长,现有折旧或不够支付设备更新费用,靠债务融资来还本付息的压力会进一步增大。

中铁总2018年贷款5714亿元,基本建设投资4964亿元,剩余的750亿元贷款可用于还本付息,但还差2815亿元。这就是说,即使中铁总不进行新的基本建设投资,也必须通过贷款或发行债券,即通过借新还旧才能还本付息。中铁总的财务报告显示,2018年通过发行债券(可能有财政补贴)筹集2500亿元,其余的300多亿元是通过减少手持现金筹集,由此导致中铁总手中的资金周转紧张。这可以解释“怎么看”一文所披露的中铁总债务在全产业链传导的问题:《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研了解到“铁路施工企业应收账款不能及时兑现”,“铁路从路网运营一线企业(路局集团公司),到车辆制造、线路施工等领域企业,全产业链都不同程度背负着债务负担,有的环节情况还比较严峻。”

“怎么看”一文披露的地方政府高铁负债情况,比“谨防高铁灰犀牛”估计的也要严重。该文指出,各地“争路”的“大招”之一,就是提高出资比例,有的推高到八成左右。而地方政府出资小头是自有资金,大头靠银行贷款,一些地方因修建铁路形成规模较大的地方债。2018年铁路固定资产投资8028亿元,中铁总投资不到5000亿元,其余3000多亿元大多是地方政府投资。考虑一些地方政府要靠财政转移支付维持运行,主要靠银行贷款进行高铁建设势必加大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该文特别举例说,“某条高铁总投资500亿元,该省本级投了400亿元,其中省里资本金占25%、银行贷款占75%。”300亿银行贷款对该省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政负担。不仅如此,在该高铁投入运营后,由于是省政府通过融资平台控股的高铁,运营亏损该省还要继续进行补贴,债务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学者:面对高铁债务要直面财务数据 不能瞎忽悠

“怎么看”一文最后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一是抓紧摸底大排查。对铁路各类存量债务进行一次大摸底大排查”。“二是债务处置顶层设计要跟上,尽快通盘考虑拿出铁路债务风险防范重点范畴处置方案”。“三是加快推动改革减负,国家通过债务免除、转增资本金处置部分债务”。这些建议与该文关于高铁债务风险总体“安全、合理、可控”,“从各个方面看都是稳赚不赔”的判断相矛盾,反而是“谨防高铁灰犀牛”一文的逻辑结论。

更为遗憾的是,“怎么看”一文只考虑了高铁的债务风险,而对“谨防高铁灰犀牛”一文提出的另一种外部效应——我国交通运输结构严重恶化的外部效应避而不谈,或根本没有看到。而交通运输结构恶化抬高物流成本、加重柴油汽车运输污染环境、严重降低国民经济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的外部效应,比中铁总的债务问题更为严重。

对于高铁负债,需要的是直面中铁总的财务数据,进行有逻辑的客观分析,不能感情用事地瞎忽悠,更不能不假思索地做出与自己提供事实本身相矛盾的“高铁债务风险总体安全、合理、可控”、“稳赚不赔”的结论。有关部门应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进行“底线思维”的要求,按照两年前中央工作会议的要求,进行交通运输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笔者在“谨防高铁灰犀牛”一文中提出,要基于底线思维进行三个方面的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多方面的体制障碍,要打破铁路高度垄断的运输管理体制实施改革重组;并在“18个铁路局210万员工的大锅饭:深化铁路改革不容拖延”一文中提出了改革思路,在此不再赘述。

责任编辑:张义凌

相关阅读:
今年涨七次价后 国内成品油或于13日降价 美发表“中国军事与安全发展报告” 国防部:坚决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