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央视:问君能有几多糗 恰似个别官员官威耍得溜

原标题:一点人民公仆的样子都没有!对“耍官威”的“病理”分析|见识

近段时间,连续两起官员“耍官威”事件引发舆论关注:先是长春市南关区教育局副局长谭某与群众座谈时,呵斥对方“我给你鉴定是听不懂话”“你是哪个小区的”,后是河南唐河县政府办干部邹某接访过程中,对上访群众喊道“你给我滚,滚出去”。其结果庶几相似:舆情迅速被引爆,当地发声明通报,涉事干部被处理。

问君能有几多糗,恰似个别官员官威耍得溜。事实证明,耍官威一时爽,事后终凉凉。像这次因耍官威成为舆论质疑标靶的两名官员,就搬起砖头砸了自己的脚。

有媒体曾把官员“雷语”分为三种类型:狂妄嚣张型、愚蠢无知型、轻浮随意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耍官威也可如是归类。谭某的口头威胁和邹某的大爆粗口,就带有几分口无遮拦的狂妄。到头来,这份狂妄也将本该瞄准化解问题、消弭隔膜的座谈或接访,导向了挺坏的结果:原有的问题都没解决,处理问题的方式又成了新的问题。

比起具体事由,这样的端官架、打官腔、耍官威姿态的舆论燃点通常也更低:对公众而言,官员干部“对下”的姿态是窥探其品格最直观的参考系,而语言腐败经常也是作风腐败之始。所以,官员盛气凌人、颐指气使的言行,常会最直接地损害干群关系,伤害干部群体形象。有时候,一个地方曝出一次这样的官员“耍官威”,其负面影响十次正面宣传都修复不了。

的确,官员干部也是人,情急之下有时也会说错话。但从公共伦理的层面讲,官员在官方场合的言谈举止,也是政府部门形象的微观映射,而非仅代表个人。其公职身份划定了其言行边界,即便是个性化表达,官员干部也该恪守公共理性,体现权力谦抑,而不能对民众动辄出言威胁,抑或是说脏话骂粗口。

从既有的案例看,有些官员往往没意识到自身言行的公共属性,也没将其跟公共形象管理结合起来。口无遮拦的背后,是他们对公私边界的混淆,对“立言为公”的罔顾。

因此,他们的那些“狠话”“脏话”,也并非“衣冠本正”下的口误,而是其官僚心态的透视镜。所谓“言为心声,行为心表”,以“你是哪个小区的”来威胁民众,让来访者“滚出去”,本质上也是病态认知的投射、价值扭曲的写照,根源则在于“特权病”的发作、“官念”的跑偏。

某种意义上,这些耍官威做派的频现,暴露出来的是有些官员的职业素养层次与从严治吏要求、民众期许的脱节。他们没意识到,他们为民办事应是基于“公共服务”逻辑而非赏赐心态,权力威严来自于“为民所用”而不是秉持高高在上的姿态。也正因这种角色认知的错位和“高人一等”的幻觉,耍官威成了他们无意识的动作。

就眼下看,有些耍官威的官员干部,不只是观念水位没跟上,媒商“余额”也严重不足——这里的“媒商”,针对的不只是面对媒体的媒介素养,还有应对手握摄像头和麦克风的公众的应有素养。

如今,随着智能手机为民众提供了即时上网的端口、随时可开启的摄像头,曝光途径已被大大拓宽。普通民众也能以“网曝”的方式揭丑,摄像头和社交平台就是他们反制失当言行的“武器”,而那些失当言行被暴露在舆论场的可能性亦大幅提升。一句言语不当,可能分分钟就火了。像最近这两起引发关注的官员耍官威事件,都是网友视频曝出,之后再是媒体跟进,最终得到裂变式传播。

饶是如此,很多官员干部并没有跟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发布、传播节奏,他们也没有将“提高媒商”跟“对待民众”联系起来——在其眼中,民众只是被规训对象,而非潜在的曝光者。也就是说,他们对“媒”的定义仍很窄,没跟上“人人时代”媒介外延延伸的新形势,“媒商”也仍有待提高,对待媒体与民众应以谦抑态度一以贯之。

也只有定位好服务者角色,实现“官念”的纠偏,将尊重民众纳入提高媒商必修课,才能自觉掐灭“耍官威”的火苗,回归人民公仆该有的样子!

责任编辑:余鹏飞

相关阅读:
云南省楚雄南华县副县长彭元勇被查 商务部外交部先后发声中美谈判 话都不长份量不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