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线故事:一坛酩馏酒 飘香扶贫路

原标题:一线故事:一坛酩馏酒飘香扶贫路

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藏区人尽皆知的“三绝”中的一绝——秀日酩馏,因酿造历史悠久,酒香四溢、滋味独特而在青海藏区闻名遐迩。如今,在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大潮中,这一坛酩馏,成为秀日这个昔日贫困后进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扶贫酒致富酒。

从海拔3500米的阿尼霞梧雪山脚下的小山村到江南城市梁溪,2017年,这两个地理人文、风物都十分迥异的地区因对口帮扶和东西部扶贫协作而结缘。2018年9月底,循化县宣布全县脱贫摘帽,而在脱贫攻坚路上,梁溪区对循化特色产业的对口帮扶让人眼前一亮。在梁溪区赴循化县挂职干部的牵线搭桥下,首批50箱价值5.1万元的秀日酩馏酒进入了华美达国际酒店,让藏区“小茅台”登上了大雅之堂。

尕楞藏族乡是海东市循化县四个藏族乡镇较为贫困的乡镇,全乡11个行政村的1010户5436人,秀日村坐落在尕楞西北角,是全乡最偏远、只有59户人家的小村庄。

因为山大沟深,这里一直处于半封闭状态,直到上世纪末时,还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通向这里。站在山顶,一眼能望见黄河,新建的海黄大桥遥相呼应。村主任完玛黄青说:“看起来大桥的直线距离不过几公里,可就是过不去。”

神山圣水,这是秀日老百姓唯一能拿得出手的资本。完玛黄青介绍说,好酒离不开好原料,更离不开好水。秀日藏酒不论洗、煮、蒸,每一道酿造工艺环节都使用阿尼霞梧峰神泉的水。其独特的酿酒原料黑青稞和酿制工序、酿出的秀日藏酒色泽橙黄,味道酸甜,酒精成分低,而且有饮后不头痛、不口干、醒酒快的特点。因此,秀日村一直被四邻八乡誉为“酩馏之乡”,秀日村的酩馏成了远近闻名的藏区“小茅台”。

酿造秀日酩馏的原料是黑青稞,它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苗株日照时间长达135天以上,原花青素、黄酮、微量元素硒等含量明显高于普通青稞,尕楞乡全乡有耕地0.07万公顷,其中种植黑青稞的面积达到427多公顷。

完玛黄青掐着指头算起了一笔账:黑青稞卖价在每公斤3元左右,50公斤黑青稞收入也就二三百元,但是50公斤青稞能酿出35公斤酩馏酒,按照每公斤30元算,收入不是翻了几个跟斗吗?

秀日的群众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酿酩馏的手艺,建档立卡贫困户卡毛加的酩馏酒作坊中,所采用的器材都是最传统的,卡毛加说,几十年来,烧酒的灶台早已换了好几个,但这些酿酒工具却一直没有变,他之所以坚持这样做,是因为用这些传统工具酿造出来的酩馏酒才会有“记忆”的味道。

酩馏酒酿造技术是以家庭为传承方式,口传身教。卡毛加的技术是父亲加华传授的,对于酿造酩馏酒的过程,他已烂熟于心。“酩馏酒酿造用料都是手工比兑,酿酒时一定要严格控制各个细节,毕竟是喝的东西,所以一定要仔细。”卡毛加说。

“现在我专门在家酿酒,一年能酿出1000公斤酩馏,按照企业每公斤30元收购价格算的话,今年有个三万多元的收入,多亏村里办起了酒企业,不然我们的酒卖给谁都没个准儿。”卡毛加特别提起了村里的企业。

为解决酩馏酒销售难题,2014年6月,以村民桑吉尖措、旦正才让、夏吾才旦、万玛才让、仁青才旦等打工有了一点积蓄的5人共同出资30万元,村民自筹5.2万元,省委宣传部帮扶30万元,注册成立循化县秀日藏酒有限公司。公司以收购村民酿造的散酒为基础,进行二次提纯、精美包装,实现从零散酿制到集中产加销,年产量从最初的1万公斤到2018年的5万公斤,已经辐射带动周边3村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多元。

“农村要脱贫,就要靠产业。现在就盼着酒能早点卖出去,企业成了,我们的收入也就提高了。”完玛黄青说,通过“公司+精准扶贫户”的模式,2018年,包括多杰、李加才让、多杰才旦、卡毛加在内的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酿酒每户平均收益3万多元,实现了脱贫。

走进村民家里,你能感受到,酿酒管子里流淌的是群众对幸福生活晶莹闪亮的期待,是生活最具质感的滋味凝结,酿自高原藏乡的“扶贫酒”,让尕楞的群众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张多钧交巴杰)

省外高端游 省内大众游——“五一”假期青海旅游市场持续火爆 王予波在全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 落实责任 严之又严 确保高考安全平稳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