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团中央机关旧址完成修缮重新开放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共青团的发源地。淮海中路567弄,一条典型的上海老弄堂。99年前,俞秀松、李汉俊等8名当时平均年龄24.5岁的年轻人,在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领导下,在这里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
经过8个多月修缮,在五四运动百年之际,“渔阳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改造落成,将于今天起试运行,向社会公众开放。新亮相的纪念馆增加了哪些新看点?又有何不同之处?
《青年团筹集基金启事》首次展出
随着对五四运动和建党建团历史的不断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史料被挖掘和展陈。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馆长王娟介绍,改造落成的纪念馆新增近40件文物,用图片、史料、文物和多媒体形式等还原历史,增加可看性。
一份首次对外展出、与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首任书记俞秀松有关的重量级启事是新增文物中的一大看点。王娟说,《青年团筹集基金启事》是一份小楷书法艺术品,由俞秀松在建团初期亲手撰写。这份珍贵史料由市政协常委、上海拙朴投资管理中心创始合伙人邵楠捐赠,这也是青年团早期历史的有力佐证。
与俞秀松有关的新展品,还有一张跨越万里、从新疆带回上海的单人铁床,被放置在纪念馆二楼展厅里,还原了俞秀松的卧室。铁床由俞秀松的继子俞敏和继女俞雁捐赠。俞秀松曾在1935年前往新疆,任新疆民众反帝总会秘书长等职,这张铁床就是他当年在新疆卧室的配置。1939年,俞秀松在苏联肃反扩大化中遇害,时年40岁。1943年,俞秀松夫人安志洁从新疆出发,经重庆、江苏、浙江等地辗转回到上海,历经多次搬家。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行李总以精简为主,但每次整理行李时,她最先考虑并带上的,总是与丈夫俞秀松有关的物品。
复原老渔阳里建筑符号
新亮相的场馆复原了老渔阳里的建筑符号。比如,二楼展厅还原了石库门建筑的尖顶,让内部空间更加宽敞。靠窗的走廊新增了一长排木质材料的百叶窗,样式与石库门的老式窗框无异。
纪念馆一共分为六个展区,拓展了许多功能。序厅的正前方是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八位发起人的艺术铜雕,由市美协副主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蒋铁骊全新创作。序厅同时承担了入团宣誓、开设“微团课”等功能。
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改造总设计师胡晓云介绍,纪念馆在改陈改建过程中,使用了各类新颖多媒体方式,更好地再现渔阳里的历史。在展厅二楼,纪念馆在国内展馆中首次采用了三屏互动方式,生动呈现当年青年团的八位发起人在渔阳里学习工作时的场景。
此次改陈改建,还新增了渔阳里广场,它毗邻淮海中路,与纪念馆相隔一条弄堂。这里原本是一个室外停车场,在锦江国际集团的支持下,如今变身为上海这条繁华道路上第一个“红色广场”。
在渔阳里广场有一面总长58米、高3.4米的浮雕墙。它由十幅中国青年运动史大型浮雕组成,展示的内容涵盖了五四运动、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一二九运动、青年志愿垦荒活动、学习雷锋活动、新长征突击手(队)活动、希望工程、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等。浮雕墙前的地面上,则是宽3米的“青春足迹”步道。步道上印刻着16条团史大事记,走完这段步道,也简要了解了共青团的历史。
广场上设置了升旗区域,为青少年国旗下成长活动、重温革命历史、接受仪式教育等提供重要的公共文化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