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南京供电陈德风:电缆专业“金牌蓝领”

原标题:南京供电陈德风:电缆专业“金牌蓝领”

中国江苏网4月29日讯(通讯员何劼记者罗鹏)陈德风,55岁,中共党员,江苏南京供电公司所属苏逸实业有限公司电缆工程部主任,主要负责南京地区35千伏及以上电缆工程施工、检修、抢修工作。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国家电网公司技能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单调又艰苦的岗位上一干就是30年,凭着对企业、对岗位的热爱,凭着一股永不服输的劲头,他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被誉为电缆专业的“金牌蓝领”。“我只是尽自己所能做好工作。仅仅比别人多付出1%的努力、1%的用心、1%的热情、1%的坚持。”陈德风这样评价自己。1986年,22岁的陈德风从部队退伍,一心想成为一名警察,却“阴差阳错”地被分配到当时的南京供电局,从事电力电缆的安装工作。安装电缆是门技术活,进门容易入门难,尤其对一个没“触”过电的新手来说,要弄懂电缆设备并非易事。那时候,他整天和电线杆、电线打交道,刚上岗时心里难免有些恐惧。“第一天上班就要爬上15米高的电线杆,好不容易硬着头皮上去了,下来却费了更大工夫。连最基本的爬杆都完成不好,还缺乏专业知识,要怎么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电工?”回忆当初,他用“彷徨”两个字形容自己工作状态。“上班吃大灶、下班开小灶”是陈德风那些年最好的写照。好学上进的他白天跟着班长学本领,下班后也不松懈,将工作时所学的技能系统梳理并记录,编成自己的“秘籍”。“不是科班出身,我就应该比别人更努力。”他说。直到现在,陈德风都保持着晚上学习的习惯。“儿子学,我也学,儿子说我就像个在赶作业的学生。”陈德风开玩笑说。上世纪90年代,高压电缆的安装和检修关键技术掌握在外国人手中。1995年,陈德风被选中参加美国G&W公司组织的电缆操作培训班,并获得了理论和操作第一名,成为南京供电公司拿到电缆资质证的第一人。美国老师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中国工人专业、了不起,中国工人OK!”接下来的几年里,陈德风全身心地扑在学习上,积极参加电缆高级工、技师等培训班和各类技能大赛。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不仅勇夺省公司首次技能大赛个人第一,还作为省公司代表队参加全国第六届电缆专业技能大赛技能主教练,带领代表队最终取得了全国第六届电缆专业技能大赛团体第四、个人第二的好成绩!渐渐的,在全省系统电缆专业,形成了“有问题,找陈德风,一切便可无忧”的共识。话说行行出状元,行行职业病。陈德风的大拇指比普通人更翘、骨骼变形、力量更大,这和常年用大拇指推着玻璃片清理电缆绝缘表面残余有关,中指也磨出了厚厚的茧子,顶得指骨也弯了。电缆表层涂料多多少少有一些腐蚀性,日积月累,他的手常年毛躁,一到换季蜕皮得厉害。陈德风的身上一直有股“钻”劲儿。用他自己的话说,工作室没有“高大上”的研发成果,都是围绕本职工作展开,于是一系列满足工作需要的“小发明”陆续应运而生。他从不会为了得到什么而去做什么,也不看重结果,只在意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本就不是一件容易事,在失败和研发之间不断循环。工作室成员经常会遇见超过他们自身认知范围的工作要求。每一项创新成果的研发都要担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产品研发前期投入了大量的费用,他们担心创新成果是否实用;另一方面,他们也担心研发失败,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浪费。陈德风以身作则,带领团队直面挑战。每当遇上重大项目研发,工作室成员都是白天上班,晚上和周末继续攻坚。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在各自负责的领域钻研,渐渐摸索出一套完整高效的工作流程。到现在,创新已经成为工作室常态化的工作,每年六七月份,他们都会邀请一批一线工人开会交流,了解他们在当前的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实际的需求,从而为下一年的研发确定方向。“其实,我就爱问、爱想、爱钻研。”陈德风笑称自己是“十万个为什么”。走在路上,他总是喜欢去观察电力设施,城市道路上的电缆因外力原因时常被挖断,他就研制适应城区埋设的电缆路径标志块和警示牌;靠路边的管塔构架太大,影响电缆安全和美观,陈德风与杆塔设计人员一起研制出占地面积小,安全美观的新型管塔……在220千伏梅山钢铁厂、江北化工园的电缆改造任务中,由于电缆较粗、铺设环境复杂,用现有的施工方式无法满足工程施工要求,陈德风组织成立课题攻关小组,亲自调研,学习北上广的先进技术,结合南京当时电缆技术的实际情况进行研发。经过团队近9个月的努力,成功研发了电缆弯道敷设滑轮组、电缆蛇形敷设打弯器、电缆专用固定夹具等器具,填补了江苏省220千伏大截面电缆施工工具的空白,为工程顺利完工奠定了基础。据初步测算,这三项课题在工程使用中共节约人工、机械费用300多万元,提高工效3倍。目前,这三项研发项目已获得了国家专利。陈德风工作室的前身创立于2007年10月,2008年11月被国家电网公司正式授牌为“陈德风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目前共有19个人,其中高级技师4名、技师10人,高级工4人,肩负着南京地区35千伏及以上电缆工程施工、检修、抢修的工作重任。当年的“小徒弟”如今成了“老师傅”。陈德风给自己的定位是团队的“老大哥”。他从细节关怀自己的同事,对每一名成员负责。“我觉得,只有将自己的关心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团队成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陈德风坦言,“师傅教徒弟,首先得教做人。做人,是要求徒弟们放下功利心、踏实工作;敬业,则是要求他们热爱行业并甘愿做出牺牲。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将一门手艺做到极致,其次才是花功夫完善自己的理论,磨练自己的技能。”陈德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对于每个刚进团队的青年人,陈德风都会为他们规划一个方向。几年内成为技师、几年内成为高级技师、是侧重技术方面发展还是在管理方面有所建树……陈德风倾囊相授,帮助青年员工规划职业方向,助力他们成长。为了帮助他的徒弟们训练,陈德风熬过了岳父住院、妻子腿受伤缝针和自己的胃肠息肉手术,错过了儿子的书法颁奖仪式、每一次家长会、每一轮毕业典礼,又“爽约”了一次又一次的全家旅行。他的妻子埋怨他30年没休年假,盼望着父母健在时能多照几张全家福。儿子开玩笑说,徒弟们才是爸爸的亲儿子呢。在无私付出的背后,是陈德风的桃李满园。据统计,他的工作室已成功向省市公司输送了数十名电缆专业技术骨干,多次为电力系统内外单位提供技术帮助和员工培训,解决了许多重大技术难题,为多家企业节省开支近3000多万元。29岁成为全省最年轻的电缆专业高级技师、33岁荣聘国网公司优秀技能专家吕立翔,正是陈德风手把手教出来的徒弟。“遇见师父陈德风是我职业生涯最大的幸运!”吕立翔说,“他不仅在业务技能上悉心指导、倾囊相授,更在态度和精神上谆谆教诲、率先垂范。”今年,吕立翔又荣膺江苏省电力公司第二届“苏电工匠”。还有5年就要退休的陈德风说:“我最希望的就是一茬又一茬的新人们能变得更加老练,将工作室‘精益求精、攻坚克难、团结和谐’的作风一直传承下去。”

相关阅读:
来宾市通报3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 百色:建立纪检监察信访举报通报制度 提升办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