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为社区居民“雪中送炭”,上海街道探索了这些新招

原标题:为社区居民“雪中送炭”,上海街道探索了这些新招

摘要:街道探索了一种社会救助服务新模式,即需求发现、困境评估和多元服务“三位一体”机制。

机器网 www.shi-fen.com

当走进新装修的家里,老沈和妻子露出久违的笑容。翻新后的厨卫更干净了,漏水问题得到解决,客厅敲倒一堵非承重墙后变得光线通透……“如果没有你们,我们两老也不会跨出这一步。”老沈感谢的是静安区大宁路街道“桥”计划项目的参与者。该项目去年作为全市唯一入选全国社会救助领域优秀创新实践案例的项目,得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好评。

上海是超大型城市,多年的实践证明,街镇、基层更能及时发现、动态掌握困难群众的生活状态,回应困难群众需求。近些年,上海在政府救助的基础上,充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在政府、企业、个人、社会组织、社工等和困难群众的需求之间搭上互通的“桥梁”,解决困难群众的“急难愁”。

搭起一座专业服务“桥”

患有糖尿病的老沈,心脏还装着支架,再加上脑膜瘤等,每天要吃很多药。家庭中没有子女,平时邻居偶尔帮忙照料。静安区大宁路街道的社工走访时注意到这个特殊家庭,两老生活支出大部分是医药费用,无暇顾及家庭的安全问题。家里及过道堆积杂物多,有些电线自主外接有隐患。在申爱社工机构的帮助下,为老沈家庭解决了这些安全隐患。

目前,上海形成了“9+1”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除了政府为困难群众提供救助,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教育、住房等需求外,其中的“1”就是社会力量的参与。上海的社会力量,包括许多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热心企业、社工和志愿者等爱心人士,都以不同方式参与社会救助。

静安区民政局在大宁路街道试点推行的“桥”计划,就是发动社会力量、统筹救助资源针对多重需求家庭进行综合服务的典型案例。在日常救助中,街道发现一些家庭没有纳入低保体系但也接近贫困边界,还有一些家庭有着多重困难,对他们的传统救助帮助有限。街道委托社会组织等专业力量,主动走进他们当中,提供专业救助服务。

“和单一的经济救助不同,有了社会力量加入,救助转化为多种资源提供,多种服务叠加。”大宁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朱慧说,在救助过程中曾发现这样一个家庭,父亲患颈椎病、甲亢,母亲有严重的精神病,家中90后的孩子由于癫痫导致智力障碍。街道除了落实救助、残联等政策帮扶外,定期请社区进行家庭访视,帮助孩子锻炼自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也联系相关资源修缮房屋。了解到孩子喜欢绘画,还帮他找到国画老师学习,让家庭焕发生机。

记者发现,在“桥”计划中,街道探索了一种社会救助服务新模式,即需求发现、困境评估和多元服务“三位一体”机制。通过上门进行家庭访视、形成困境评估等,对不同困境家庭提供多元化服务。这样就从“被动的事后救助”转变到“积极的事前服务”,由一种“补缺型”救助向“制度性”救助转变,不光“输血”还“造血”,尽力帮助困难群体摆脱困境。

百姓“微心愿”社区来帮忙

“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是政府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补充。”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说,他们有更多的社会资源,方式也比较灵活,有针对性地回应困难群众的需求,是政府落实“精准救助”的好帮手。

在浦东新区,从沪东街道开始探索搭建“微心愿”平台,把困难群众的个性化需求和爱心人士的公益奉献链接起来。困难群众自行申报“微心愿”,全区党组织、党员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主动认领。

伟锦小区有对孪生姐弟,家境十分困难。社区的余叔叔在“微心愿”平台上看到小朋友的心愿后,去年冬天将两件羽绒服交到姐弟俩手中。两年前,厄运降临在小张的身上,他身体不适,去医院诊断为脑部肿瘤,仅住院手术治疗花去40多万元。术后,他的视力急剧下降,听力大打折扣,左侧手脚几乎不能动弹,生活起居全靠爱人照料。通过“微心愿”平台了解到小张的不幸后,汇佳苑居民区党总支和居委、社工等人员上门看望,帮他送上了一台小型的康复器材。几个月后,他重新站起来了,从依靠助行器到拄着单头拐杖,沿着小区花坛走了一圈又一圈。

许多心愿的背后是一个个渴望美好生活的群体:环卫工人想有个歇脚处,居民们希望小区里没有噪音扰民,临河人家希望还身边小河清清容颜……浦东新区“微心愿”平台从2016年春节上线以来,已经有一万多名社区困难群众许下的心愿被认领并实现。小小的“微心愿”为社区百姓提供了更接地气的服务,也让党员、社区单位等找到了融入社区、服务群众的平台和载体。

栏目主编:张骏文字编辑:张骏题图来源:视觉中国图片编辑:笪曦

相关阅读:
严重违纪违法!江苏省原副省长缪瑞林被双开 江西"菜刀帮"黑老大获刑17年 曾进公安局威胁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