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成都创新:发现水稻天然变异位点

原标题:成都创新:发现水稻天然变异位点

突破水稻“癌症”有望攻克

机器网 www.shi-fen.com

四川农业大学实验室内部

作为西南地区筹建的一家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农业大学“省部共建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筹)”,是我省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实验室筹建进展如何,又有哪些亟待转化的科技成果?近日,记者走进实验室,打探这些藏在实验室里的科技创新成果。

探访实验室获得多项国奖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西南作物种质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教育部创新团队“西南作物特异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作物生理生态及栽培”……走进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筹)”,一楼墙上挂的6块牌匾“含金量”极高,格外引人注目。四川农业大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筹)正依托这6个实验室加快建设。

“实验室主要围绕作物优异基因资源发掘、作物与有害生物互作、作物环境响应与生理、作物种质创新与品种设计4个主要研究方向,开展前沿性理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四川农业大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筹)主任陈学伟介绍,实验室通过深度发掘作物的优良基因、揭示优良基因作用机制、高效利用优异基因培育优良品种,用于满足西南地区农业的重大生产需求。同时,提升西南乃至全国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四川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为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他介绍,实验室现拥有实验室面积18000平方米,仪器设备共计300余台(套);拥有丰富的粮食作物种质资源库,包括全球资源最丰富的小麦种质库等;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国家优青等在内的学术骨干及成员50余人;依托建设的作物学学科是“双一流”建设、“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学科。

此外,实验室在作物基因资源、育种理论与方法、抗病品种选育方面主持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4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等一流研究成果。

成果培育出高产优质的作物

这是一支与作物打交道几十年的科研团队。从吃得饱到吃得更好,他们的科研方向紧紧围绕着人们的饮食需求。

以四川为代表的西南地区,如何通过改良,培育适应“高温、高湿、寡日照”,抗病虫害、高产、优质的作物?这一直是实验室研究的目标。

稻瘟病被称为水稻的“癌症”,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30%-50%。陈学伟带领的研究团队与国内外专家合作,经过7年多的探索研究,终于发现水稻天然变异位点,有望提高水稻自身免疫力,解决抗病基因耐药性的国际难题,为防治稻瘟病提供了新路径,不仅如此,该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团队合作,发现并揭示了抗病与高产间的协调机制,为培育抗病高产的水稻等作物新品种奠定了重大理论基础。

陈学伟带领的团队不仅从理论上揭示了多个抗病基因的新型广谱抗病分子机理,而且从生产实际出发,将抗病基因资源应用于水稻广谱抗病育种,培育了一批农艺性状优良的抗病水稻亲本和抗病新品种。其中,与水稻育种专家合作育成优良抗病水稻新品种20个,其中F优498、宜香优2115、川谷优538等7个为国家审定品种。F优498、宜香优2115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

除水稻以外,实验室还培育了系列小麦新品种和系列玉米型品种,并通过了国家审定,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生产。

“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要了解消费者需求,紧密贴近市场。”在陈学伟看来,“校企双进”活动通过政府搭台,让企业与高校精准对接,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记者宋妍妍市科技局供图)

相关阅读:
《人民日报》报道海口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再部署再推进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