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建造地震中的“安全岛”
▲周福霖身边的道德模范
开篇语:
日前,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6部门发出关于评选表彰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的通知。在广州的各行各业,就活跃着一群道德模范。他们或助人为乐,或见义勇为,或孝老爱亲。从今日起,本报推出《身边的道德模范》栏目,讲述这些可亲可敬的道德模范的感人故事。
“为什么地震来了,房屋都倒了?你们是工程师,房屋是你们建的吧,你们是怎么干的?”
在唐山大地震的废墟上,一位老大爷哭着对37岁的周福霖发出了质问。这句话,连同巨灾的惨烈景象一起,反复敲打着周福霖的内心,令他很是震撼。他暗下决心,一定想办法要建造地震中屹立不倒的房子。
40多年来周福霖一直在为这个目标奋斗。他开创的工程结构隔震减震控制技术,已历经多次地震考验,真正让房屋成了地震中的“安全岛”。不仅如此,港珠澳大桥、广州塔、北京新机场等重大工程也采用了减震技术保驾护航。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林霞虹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实习生桂琦
地震调查:
定下一生的奋斗目标
周福霖自小就想建房子,大学考上了中南土木建筑学院(现湖南大学)。1963年大学毕业后,周福霖被分配到机械部第四设计研究院当工程师。
唐山大地震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76年,大地震发生后两天,机械部选派周福霖到唐山去做调查。于是他只身前往唐山。
傍晚,周福霖去找幸存的人调查。一天,一位老大爷带着小孙子边讲边哭。“为什么地震来了,房屋都倒了?你们是工程师吧,房屋是你们建的,你们是怎么干的?”时隔40多年,回忆起这一幕,周福霖还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这句质问,同巨灾的惨烈景象一起,反复敲打着周福霖的内心。“当时,我就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要研究如何建房子,建到地震来了,房屋不倒。”新思路:
油毛毡启发的隔震新概念
穿梭在废墟中的调查,很快让周福霖有了惊喜的发现,两栋4层楼的房屋没有倒塌。仔细勘察后,周福霖找到了原因,原来,这两栋房屋在墙底下有一个防潮层,是用柔软的油毛毡做的。楼房沿着油毛毡滑了四五十厘米,完好无损,里面住的人,也一个都没事,还全部成了当时救灾的主力。
这让周福霖找到了新思路:“如果地震来了,我能够使房屋在下面滑动,房屋就能保下来。”
唐山大地震以后,国家召开了第一届防震工程学术研讨会。周福霖在会上发表了演讲,提出了他的新思路。他说,房屋不要做得太牢固,要让它变得有柔性,以柔克刚,更有利于抗地震,可采用“隔震”或“消能减震”的办法减少房屋倒塌几率。
传统观念都认为,房屋要建得越牢固越好。周福霖的颠覆性想法饱受非议,但他心里清楚,自己是有事实依据的,只是还需要证明。
1978年,国家增派出国留学人员。1981年,周福霖开始了为期3年的留学生涯。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有一个地震振动台,周福霖最想做的,就是利用振动台做实验,来检验自己的设想是否成立。
他迫不及待地在振动台上设计了4层框架房屋,里面放上一个小洋娃娃,下面用滚珠做隔震。第一次实验时,周福霖特别紧张。先做没有隔震的实验,房屋晃动得厉害,洋娃娃马上摔下来了;再做隔震实验,洋娃娃一动也不动。“最惊喜的是,房屋的地震反应不是只降了30%或50%,而是降到了1/8,甚至1/12!”
实验的结果让周福霖断定,如果在房屋下面做一个隔震层,房屋就会成地震中的“安全岛”。
技术推广:
从艰苦研发到逐渐普及
1986年,学成归来的周福霖调到广州,进入当时一所高校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后来这所学校并入广州大学。
在学校实验室里,周福霖借鉴唐山大地震中的“油毛毡”,研发出了柔软的隔震橡胶支座,一层橡胶加一层钢板,再加一层橡胶,再加钢板……隔震橡胶支座在地震时,可以减少震动,避免倒塌,而又不会使房屋滑走。
周福霖的技术得以运用到实践中。1993年,国内第一栋采用隔震技术建造的房屋在汕头建成。次年,台湾发生地震,汕头其他地方震感强烈,住在这栋建筑里的人却不知道地震了。联合国称这是隔震技术的“第三个里程碑”。
如今,隔震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港珠澳大桥、北京新机场、301医院等都有隔震技术保驾护航。现在,全国已有1万多栋建筑采用了隔震技术。汶川地震后,重建的一些学校、医院也采用了隔震技术。几年后,这些建筑在雅安地震中都经受住了考验。由周福霖团队起草的《建筑隔震设计规范》也即将出台。这将极大推动隔震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