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孙开洲:放弃铁饭碗 返乡种脐橙当起“数字农民”

原标题:孙开洲:放弃铁饭碗返乡种脐橙当起“数字农民”

新京报讯(记者张静雅)“园甘长成时,三寸如黄金”,奉节脐橙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汉代,据说诗人杜甫都在奉节管理过果园。虽然奉节脐橙声名远播,这里的农民却因为种种原因放弃务农,选择进城打工。孙开洲则是奉节人里的“逆行者”,他辞去公务员,回家乡务农开了果园。那还不是一般的果园,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农场”,各种传感器、摄像头对土壤、风速、温度、湿度、气压等实时监测,施肥、浇水都有“大数据”支撑,在他橙园里上班的年轻人,最常干的事就是坐在办公室内用手机监控田地。返乡当一个“数字农民”,孙开洲如今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很酷炫”。

机器网 www.shi-fen.com

孙开洲在橙园。新京报记者张静雅摄

城市“逆行者”气坏了老父亲

从重庆北站需要驾车将近五个小时,才能到达奉节县城。一路上山路崎岖,上坡下坡更是常事。高速车道也经常四条骤减为两条,运货的大车排队前行,无法提速。到了奉节县城,再开近半小时的车,才能到达脐橙的种植园区。

园区依山而建,临江而立,一棵棵结着脐橙的果树满山可见。树与树之间的距离规整划一,嫩绿的新芽吐露着果实的芬芳。山的半腰,几间房子上冒出袅袅炊烟,几乎要和山上低处的云融为一体。这里的村民分为两类,后迁民和原住民。所谓原住民便是祖祖辈辈住在此地,地在这里,根也在这里。而后迁民,则是因为三峡工程搬迁至此,相比原住民,他们的生活则要重新开始。

机器网 www.shi-fen.com

橙园。新京报记者张静雅摄

孙开洲一家人,是原住居民,别看奉节到处都是橙园,他和妻子经营的“另类”橙园如今在整个奉节都挺有名气。孙开洲对家乡的脐橙太有感情了,他记得小时候家里仅有的三四亩地,种的就是脐橙,自己那时候总看着果树,盼着果子熟了摘下来吃。那时候的脐橙很甜,还没剥开就透出一股香气。“等到脐橙成熟,果子很快就会被母亲收走。她在屋子外面的空地上放好草席,将脐橙倒在上面,盖上些草,等着果贩子来收。我和姊妹们放学后总偷来吃。咬一口,满嘴的汁水,那个味道,这一辈子都忘不了。”

孙开洲是在奉节县上的高中,1995年才小小年纪就去四川雅安当了兵。退伍后回到老家,考了公务员,在税务部门上班。在家人看来,孙开洲已经拥有了一个铁饭碗,可以心满意足等待退休。“可城市里的生活终究还是不适合我。很怀念小时候,家里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感觉。”

终于,在妻子的支持下,孙开洲辞职了,离开城市,回到了农村乡下,继续做起了农民。家里人对此很生气,埋怨他为什么要放弃高薪又清闲的工作。年迈的父亲甚至说他是“疯子”,“放着官不做,要去做农民”。父亲的话让孙开洲哭笑不得。“我的根上就是农民,在城市里走一圈,回去当农民怎么还不行了?”

把房子卖了种最好吃的脐橙

农民其实不是那么好当的。除去家人的不理解,孙开洲的农民生涯最初很不顺利。

从2005年开始,孙开洲开始向农户租地,租期三十年。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地因为久久无人打理,已经成了荒地。“土地里都是石头,又特别贫瘠,根本没办法种植果树。树长出来了,完全不结果子。”

有人给孙开洲出主意,给土地里施些化学肥,很快就能把地养肥。可是孙开洲不愿意。“‘过去’的脐橙为什么那么好吃?因为是天然食品。”他的梦想是坚持绿色农业,但资金成了最大问题。为了把地养肥,孙开洲养起了60多只牛羊和猪,不为宰杀吃肉,就为了要堆肥。“牲畜产生的粪便,我们经过天然发酵,都放在地里,让它去滋养土地。这个过程很漫长,经过了三四年,地才算有点养分。”

养牲畜、雇工、除虫、养护,样样都需要花钱。在这个过程中,孙开洲投入了三百多万元。他把唯一一套房卖了,投入到了果园,但仍是杯水车薪。直接的结果就是,孙开洲原本一头乌黑的头发最先“败下阵来”。“那时愁得睡不着,一把一把的掉头发”,他很焦虑,每天一睁眼就是四处借钱。“大年三十,站在雨里,等着跟朋友借五千块钱,拿回去给工人开工资,看人脸色借钱的日子真不好过。”

机器网 www.shi-fen.com

橙子丰收。新京报记者张静雅摄

直到2008年,果园才有了收获。果树讲究“三年结果,五年产量,八年丰产”,果树种下去的第三年,开始结果。看到结出来的果子,孙开洲欢喜得合不拢嘴。

很快,他又笑不出来了——怎么把脐橙卖出去?在2008年,普通奉节脐橙的收购价在一两块钱一斤,但是核算成本下来,孙开洲种出来的脐橙,每斤的成本价早已超出了市场平均价格。孙开洲开始想更多的办法,他引进了日本品种“福本”,还种上了国内稀少的无籽金秋砂糖橘、无籽沃柑。2016年,孙开洲的果园产出6万多斤脐橙,才达到收支平衡,基本还清了债务。

因为绿色种植加上味道好,奉节脐橙普遍收购价在一块钱一斤的时候,他的脐橙卖出了五块一斤的高价。他的橙园在当地也小有名气,很多人上门讨要“生意经”。孙开洲开始带着身边的人一起挣钱,他成立了合作社,让农民成为会员,教他们如何种植,如何管理,还给他们提供肥料。截至目前,已经有了400多个会员。

机器网 www.shi-fen.com

孙开洲在橙园里。新京报记者张静雅摄

谈起种植经,孙开洲根本停不下来:“我们教给农民很多经验和方法,比如,一亩地最合适种植45棵果树。施肥要在距离果树四十厘米的地方,挖40乘80厘米的坑,深度保持在十厘米左右,将肥料和土,一比六的比例混合,能够更好地让果树吸收养分。在果园里使用物理杀虫的方法,安装上驱虫灯,可以更好地驱虫杀虫,比农药效果好,还省钱。”

农场自动化做新农民要靠高科技

随着眼界的开阔,孙开洲知道,光有经验是无法把橙园的生意真正做大做强的,他想到了高科技。“美国和英国都是靠着高科技在种植农产品,我们奉节的农民也可以。”孙开洲开始四处联系,在2018年,通过朋友,孙开洲引进了一批科技设备,开始走上了“数字化”的道路,“数字农场”是他想要最终达到的目标。“我们就是要使用高科技手段来种脐橙。”

机器网 www.shi-fen.com

农场里有多个摄像头。新京报记者张静雅摄

孙开洲的农场里,如今竖立着很多个白色的摄像头,24小时不间断运作。“这是在测量泥土中的水分、环境中的水分、风向、温度等情况。”孙开洲介绍,通过检测,数据都会直接反馈到他的手机上,只要通过微信内的一个小程序,就可以看到清晰的曲线图。孙开洲详细地说着:“这套系统内有GIS与GPS、RS、DSS与网络化等高新技术,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他骄傲地介绍着具体功能,设备中的系统可以用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土地的农作物适宜性评价、农业生产信息的管理、农田土壤侵蚀与保护研究、土地的农业生产潜力研究、农业系统模拟与仿真研究等多方面。“在我的农场里,这套系统主要是对农业生态系统监测以及投入产出效益与环境保护、病虫害控制方面起作用。”

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按照以前的经验施肥,每次都要用含有氮和钾的肥料一起下地。而现在,通过这个设备进行检测分析,就能看到土地里各种成分的含量,进而根据土地内养分的含量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施肥。“科学的施肥、浇水,肯定要比盲目去做更好。不仅是对农作物,对我们来说也是更好的节约成本。”

看着手机干农活让年轻人热爱农业

孙开洲说,有了高科技设备,农场内也不需要那么多的简单劳动力了。农场设备上的传感器、执行设备、采集控制模块及无线传输模块,能对特定农区的土壤墒情、风向、风速、温度、湿度、气压、雨量、太阳辐射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测。“我可以设定各个项目参数的阈值范围,当特定农田地块采集项目超出范围时,在农田专题图上会突出显示并自动报警,这时再派人去处理,省时又省力。”孙开洲很自豪,“我们也隐约有了美国无人农场的范儿,不需要人看着,只要通过手机软件就能知道园子里的情况。”

机器网 www.shi-fen.com

太阳能杀虫灯。新京报记者张静雅摄

奉节农民的老龄化严重,年轻人不愿意务农,这是孙开洲如今最忧心的问题,而这个趋势似乎已经很难逆转。在孙开洲看来,科技能够帮助解决田间劳动力短缺这个问题。“如果按照传统的农业模式发展,农民只会越来越少。”他认为,将高科技应用在农业中,是和年轻人接轨的一种方式。现在橙园里上班的年轻人,都是在办公室内用手机监控,时效性要比在园区里溜达更强。这种方式也得到了年轻人的认可。“以前年轻人嫌弃当农民,觉得土。现在橙园里的高科技设备让他们觉得很酷炫,更让他们觉得当农民再不是只靠力气与老一辈经验的事情,这是让我最开心的地方。”

孙开洲设想,下一步要把果园打造成更加“数字化”、“有情怀”、“跟得上潮流”的地方,让年轻人摆脱对搞种植“很土”的刻板印象,让家乡里更多年轻人能投身到农业中来,而不是一门心思涌入城市。他说,钱没了可以再赚,可是人没了,就什么都没了。“有人来传承,奉节农业才有希望,传统果园才能有未来”,他坚信,自己的数字化脐橙果园是能拥有未来的。

新京报记者张静雅编辑张树婧

校对柳宝庆

相关阅读:
首批科创基金发行 易方达科技创新基金周五发售 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发生4.2级地震 震源深度8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