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追求更优营商环境正不断为上海高质量发展孕育新动能构筑新优势
追求更优营商环境,正不断为上海高质量发展孕育新动能,构筑新优势
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重要的软实力。哪里营商环境好,企业就往哪里走,资金就往哪里流。数据显示,去年上海平均每个工作日新设企业1318户!
新设企业不断增长、市场活力持续增强,折射出的是上海营商环境之变——推出56项改革举措,完成198项“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办事环节平均压缩30.5%,办事时间平均压缩52.8%。在世行最新营商环境排名中,上海助力,中国排名从78位跃升至46位。
今年新春首个工作日,上海就发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2.0版的25项新任务!而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便利的“一网通办”,正在锻造成上海高效政务服务的“金字招牌”。
效率:让数据跑起来
优化营商环境,政府就要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然而,仅有真诚的态度是不够的。这几年各级政府在简政放权上花了不少心思,但老百姓和企业的满意度似乎仍有欠缺。要办好一件事,材料可能重复提交不同的七八个部门,可谓“跑断腿、磨破嘴”。
找政府办事,能否像网购一样方便?
去年3月,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一网通办”。通俗讲,“一网通办”就是面向企业和市民的所有政务服务都“进一网、能通办”;“一网”,是指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政务服务网络。把数据汇聚到“一网”,“上海大数据中心”应时而生。
有意思的是,名字背后还有一个“小插曲”。最初想命名为“上海市政务大数据管理中心”,出炉前先后拿掉了“政务”“管理”四个字,“服务”内涵不言而喻。数据要重在应用而非管理,不能应用的数据就是一堆数字。当时市政府甚至放出“狠话”:所有依靠财政支持的政府部门,信息系统如果不能与大数据中心互联共享,财政就不拨款!正是这种决心,多年的“数据孤岛”被打通。去年,上海实现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和电子证照四大基础数据库数据的归集,“一网通办”平台注册企业和公民用户数已超过950万,目前已接入1339项政务服务事项,90%的网上办事事项可实现“只跑一次、一次办成”,167项民生服务事项实现全市通办。
瑞伯职业技能培训(上海)公司是国内首家金融教育领域独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企业在开办过程中体验了一把“一网通办”速度。公司总经理钟科说了一个“笑话”:“我们根本没想到,从递交材料到拿到批文,竟然只花了一周时间,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反而从拿到批文到筹备开业花了很长时间。”
“上海的办证效率竟然这么高!”在日前开港的浦东国际人才港办事大厅,香格里拉集团驻店经理德国人乌尔里希,拿到了新办理的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居留许可审批可在5个自然日内完成,这是浦东新区率先突破实现的中国首创,也是全市“一网通办”面向外国来沪人才的服务延伸。
如此高效源自流程革命性再造。
浦东新区区委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处处长肖林说,人才港拓展了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将原来串联的海关体检、人社局工作许可和出入境居留许可三项流程改为并联。同时,审批时间减少60%、申请材料减少50%,使得审批效率提升40%。
船舶离港从2天变2小时!上海另一个数据“窗口”正吸引着世界银行的注意。
服务企业28.9万,货物申报数401.6万,船舶申报数10.4万……在上海电子口岸大屏幕前,参访者可实时监控上海口岸业务数据、全球船舶坐标位置等信息。这是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通过这个窗口,企业可减少重复申报项目,简化申报流程,节省大量人力和时间成本。上海亿通总经理助理卫小明说,在单一窗口诞生前,以船舶进出港手续办理为例,从手工填制海关、边检等4套系统的1113项数据,到专人将出口岸许可证送达至船长,一般需要耗时2天。有了单一窗口,将数据全部电子化后,只需要不到2小时便可将电子出口岸许可证发送到船上。
破题:让政策活起来
一场会议开了三个半小时!
为了“亲商、安商、留商、富商”,上海建立了政企合作圆桌会议制度,每次会议由分管外资工作的副市长主持召开,政府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收集并研究解决企业提出的问题。之前所说开了三个半小时的,就是今年1月份的第一场会议,会上中国欧盟商会的10多家会员企业提出了25个问题,会后上海市商务委会同相关部门一个个跟进解决。据悉,今年这样的会议一共要开10场。
除了提升办事效率,“店小二”也在想尽办法,不断为企业发展给出上海方案——
小到一个标牌。作为国内首家外资独资医院,上海永远幸妇科医院总裁范煜回忆起一件小事:在日本,医疗机构不允许做广告,上海永远幸医院也遵循了这一惯例,通过每月举行说明会或咨询会的做法,向患者阐述医院的诊疗理念,依靠客户口碑传播来获得客源。只是医院所处的富特西一路比较偏僻,有些病人找不到入口。于是医院希望能在50米开外的主干道上设置引导牌。但问题来了,园区里都是企业,一家挂了招牌,每家企业都要挂怎么办?好在医院有自身的社会属性,上海自贸试验区相关部门反复论证,协调了十几个单位,最终在不违反市容规范的前提下,帮助永远幸挂上了招牌。
大到一个制度。作为上海自贸试验区内的研发型企业,上海远心医疗科技持有单道心电记录仪技术,主要用于采集心电信号后通过蓝牙传输至移动终端,但公司并不具备生产能力。以前如要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企业即使有技术,也必须走拿地、办厂、取得生产许可证这一条路,花费巨大不说,即使把厂建起来了,头一两年主要精力要放在生产许可证的申请上,工厂相当于空转,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基础,很难“守得云开见月明”。
这一情况在去年获得了改变,上海作为全国唯一试点区域,在上海自贸区内率先试点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实现了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和生产许可的“解绑”。改革后,远心医疗只要申请成为新产品医疗器械注册证的注册人,就可以委托上海微创集团生产型企业生产样品及成品,最终后者通过严格审评,获得生产许可。去年初远心医疗的单道心电记录仪上市,时间比原先缩短了82%。
还有各种各样的难题。就在去年11月初,金桥开发区的沃尔沃中国总部收到了中水8局尼日利亚宗格鲁水电站项目购买挖掘机的首付款,首次走通了离岸贸易的全流程。从此以后,他们再也不用眼睁睁地看着每年数亿元的营业额落到海外。
原来,按照我国海关监管制度的规定,沃尔沃中国总部只能从事进出口贸易,却无法开展货物不报关入境的离岸贸易。而如果货物不经过国内口岸,直接由企业的境外生产厂商销售或租赁给境外客户,海关因看不到货物,不能提供相关进出境单据,也就无法以传统方式证明货权;银行方面担心没有按章审验存在不合规风险,也不敢轻易尝试,造成企业无法收付汇和在国内开展资金结算。为此,上海自贸区金桥管委会多次与海关、央行、外管局等部门沟通,开发建设信息平台,开出“白名单”,破解了这一跨境结算难题。目前,企业正凭借这项制度优势,源源不断地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离岸贸易业务。
面对企业的痛点、堵点、难点,上海的“店小二”们总在尝试“有条件解决、没条件创造条件解决”,这样创新地为企业排忧解难,正慢慢成为他们的新特质。
降负:让企业强起来
1000亿元!
今年上海将实现超过这一数字的减税降费。
大规模减税降费,就是要用政府收入的“减”换取企业效益的“增”,以政府财政的“紧”换取企业活力的“强”。说到减税,就不能不提7年前起自上海的“营改增”。数据显示,2012年-2017年“营改增”试点的五年,上海累计为企业减税3248亿元。受营改增外溢效应影响,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效应凸显,能级不断提升。
改革向纵深推进。
伴随营改增全面铺开,这两年税率连续下调,企业获得感满满。蒂森克虏伯电梯(上海)公司是一家德资企业,主要产品为电梯及相关部件。增值税虽然是价外税,但影响现金流的变动,税率大幅下调会使公司增值税税负降低,缴纳增值税及附加税费减少,现金流出变少,利润总额增加。“去年税率下调了1%,公司已减少缴纳增值税及附加税费近500万元。”企业财务总监樊华说道,“2019年增值税税率下调3%,公司增值税税负将进一步降低,其中增值税及附加税费将减税超过1500万元。”
这两天,弯弯月亮餐饮的财务何女士逢人就说:“税务局的主动退税真不是说说而已!只接了个确认电话,多缴的钱就打进公司账上了!”原来,今年2月19日,上海发布关于小规模纳税人减半征收“六税两费”的规定,并明确从2019年1月1日起执行。而其中影响最为广泛的税费莫过于城市建设维护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因为它们属于增值税的附加税费,涉及企业范围较广。“政策出前,我们已经完成了1月份的增值税申报,由此就发生了多缴税款的情况。这笔退税的准时到账,让我们深感政府服务的提升是实打实的!”
“融资难,融资贵”是企业的老大难问题。定位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正努力打破这一瓶颈。
三个100亿元!上海拿出了解决方案。
——建立规模100亿元的上市公司纾困基金。该基金由市国资委牵头、国盛集团联合相关市属国企发起设立,基金首期规模50亿元,已正式投入运作。
——为优质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100亿元。目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千家百亿信用担保融资计划”已为上千户企业发放信用贷款136亿元。新一轮信用融资计划也将启动,计划到2020年底前再为1000家中小企业提供信用和信用担保贷款100亿元。
——把现有50亿元规模的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逐步扩大至100亿元。担保基金也已启动相关规范修订程序,将担保对象从中小企业扩大到民营大中型企业,提高担保风险容忍度。
一大波降成本的举措也正加紧落地实施:用地成本方面,弹性出让期、先租后让等用地方式启动推行;人工成本上,研究制定降低社保费率储备政策,将社保总费率降低在40%以下;物流成本方面,上港集团已制定港口作业搬移费降低10%的方案……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追求更优的营商环境,正不断为上海高质量发展孕育新动能,构筑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