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接棒演绎大山深处的送法故事

原标题:接棒演绎大山深处的送法故事

机器网 www.shi-fen.com

 4月16日,奉节县兴隆镇,第三法庭的“溜索法官”们下车沿着蜿蜒的山路前往农户家。记者崔力摄

机器网 www.shi-fen.com

 4月16日,奉节县兴隆镇,院坝上的巡回法庭吸引了附近不少村民前来旁听。

核心提示

2015年,一张法官乘坐溜索去村里办案的照片在网上热传——一前一后两位法官怀抱国徽悬吊空中,靠着头顶一根细长的钢索“溜”过奔腾的九盘河,到河对岸开展巡回审判。

他们是奉节县法院第三人民法庭的干警,当时山区交通不便,为了过河办案,只能用当地的特色交通工具——溜索。为此,当地人都叫他们“溜索法官”。

4年过去了,“溜索法官”现况如何?重庆日报记者由动车转汽车,辗转5个多小时来到距奉节县城80多公里的第三人民法庭,回访这群大山深处的年轻法官。

4月的奉节,阳光灿烂。湛蓝的天空与巍巍青山相映,潺潺的流水声回响山谷。前往奉节县法院第三人民法庭的路上,眼前掠过的是一幅幅惬意美妙的山水画卷。

“报道里的那群网红‘溜索法官’已经全部换了。”蜿蜒的山路上,开车的陶师傅向记者作起了“背景介绍”,2018年,第三人民法庭调整了人员结构,按照1名员额法官、2名法官助理、2名聘用制书记员、1名聘用制法警的配置组建了新的“溜索法官”团队。

“你们看,这就是那张网红照片上的溜索。”路过九盘河,陶师傅热情地指着河面的溜索说,“附近正在修建钢筋水泥的大桥,这条溜索也很快要退休咯……”

如今,法官换人、溜索退休,新一代的“溜索法官”和曾经的那群人有何不同?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进了位于奉节县兴隆镇的第三人民法庭。

“每次巡回审判,都是一次生动的普法活动”

这是一个四合院式的小法庭。

记者到达时,37岁的第三人民法庭员额法官刘邓正在收拾“装备”,准备上山开展巡回审判。

“那就一起去吧!”刘邓笑着说。

跟着刘邓一行驱车上山,记者在车上大概了解了案情:原告和被告是王家两兄弟,只因为装修房屋时大哥把废弃的渣石堆在了路边,一米宽的路面被挡去一大半,影响了弟弟一家出行。弟弟气不过,也弄了些石渣把整条路都堵住,并把哥哥告上法庭,要求其排除路障。

一个多小时后,审判车停在田坎边上。王家兄弟的房子在田边的土坡背后,汽车开不进去,只能下车步行。

刘邓说,第三人民法庭所管辖的5个乡镇都在山上,平均海拔1300多米,面积超过950平方公里。这些地区大多山大坡陡、谷深路遥,车是法官进山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但抵达村民的“最后一公里”,往往还是要靠法庭干警的双脚。

背着数字巡回审判包,走过小土路,翻过土坡,树林背后新装修的两层小楼便是王家大哥的房子了。两兄弟一左一右站在院门口,双手环抱胸前互不搭理。见刘邓一行人,赶紧迎上前去。

“先带我们看看现场嘛!”刘邓并不慌着审案,而是先到被石渣堵住的路上一看究竟,听两兄弟讲清楚这堆石渣的来龙去脉。

看完现场,刘邓来到张家前院,这房前的院坝空间足够大,当天的巡回审判就在这里开庭了。挂国徽,拉开“巡回法庭”横幅,从屋里搬出方桌椅子,摆上审判员、原告、被告的标牌,庭审就此开始。

“‘溜索法官’来开庭了!”周围的村民见了,都围坐过来,要亲眼看看刘邓如何“摆平”这倔强的王家两兄弟。

庭审进行了约半小时。刘邓表示,这样的案子一定要到现场,所有事情都一清二楚。法庭最后判决,两兄弟各自清理自己堆放的石渣。两兄弟也在刘邓的说服下握手言和。

化解一个普通纠纷,刘邓和法官助理宴宇涛、书记员旷兆、法警陈星光翻山越岭,来回就花了半天时间。刘邓却说,很值得。因为,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基层的基层”,每次巡回审判,都是一次生动的普法活动。“只有到老百姓当中去,用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给他们讲解法律道理,他们才会慢慢明白,逐渐更多的人也就明白了。”

据了解,去年以来,第三人民法庭立足辖区特点,结合群众司法需求,完善“庭、站、点、员”四位一体的便民诉讼网络,探索“分时段、分片区、分类型”的“三分制”巡回办案方式,开展“春耕巡回法庭”“夜间法庭”等便民诉讼活动,全力打通服务人民群众“最后一公里”。

“溜索或将退出历史舞台,但司法为民的精神一直延续”

“我们几个都没溜过溜索,现在基本不会溜了!”返回法庭的路上,刘邓说,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村村都通了公路,需要过河的地方也架起了桥梁。

“溜索也许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我们司法为民的精神将一直延续下去。”在刘邓看来,作为新一代“溜索法官”,要做的是传承和发扬“根植基层重实干、心系群众讲奉献、不畏艰辛用担当”的“溜索法官”精神品质。

“法庭就数我年龄最大,还好他们年轻,都是95年左右的,拉低了我们整体的平均年龄。”刘邓指着一旁的法官助理宴宇涛打趣说。

“我不是95后,我94年的!”宴宇涛赶紧接话。

去年1月11日,宴宇涛来法庭报到前,作了不少功课——打开网页一搜,那张法官溜索的照片置顶跳了出来。

“哇,不会吧,条件这么艰苦呀?”宴宇涛心中先是一紧,但转念一想,“好像看上去也挺浪漫的,是一种不错的体验!”

宴宇涛还记得去年春节前不久,他第一次看到这大山里飘起鹅毛大雪,连绵的山峦被白雪覆盖。

“雪停了,我们去秦老汉家,把文书给他送去。”即便是雨雪天气,刘邓依然带着宴宇涛和法警陈星光驱车外出办案。

不过,秦老汉住在林区中,审判车开到山下便没了路。刘邓带着宴宇涛和陈星光,各自背着包,徒步上山。途经林中一片湖泊时,宴宇涛又兴奋了起来:“我从没看过湖水结冰!”

“不要忙着兴奋,注意脚下!”刘邓提醒说。

此时,湖边的小路已与湖面连成一片,没有了明显界限,一行人小心翼翼前行。

突然“嘭”地一声,刘邓立马回头,只见湖面的冰被踩破,宴宇涛趴在冰面上,一条腿掉进了冰窟窿里。

“哈哈,是我体重太重了,冰面撑不起我!”回忆起当时情况,宴宇涛笑了起来,他说,秦老汉收到文书后,马上给他拿来干毛巾,令他心里暖暖的。

冬日文书送达的遭遇还记忆犹新,酷热的夏日又到来了。顶着大太阳,宴宇涛到辖区最远的云雾镇送文书。

“农村的门牌号不怎么清楚,不好找人!”这是宴宇涛头一次独自找当事人,就遇到了麻烦。他回忆说,自己辗转问了10多位村民,走错了7次路,花了4个多小时,总算把文书送到当事人手中。

“这么辛苦,你这个90后受得了?”记者问。

“哈哈,你别小看我们90后哦,这些不算啥子!”宴宇涛一下子提高音量说,“我可是第二批‘溜索法官’,我们就是不怕山高路远,为老百姓服务的呀!这些都正常,正常!”

一年来,从海拔200余米的沟壑到2100多米的大山之巅,第三人民法庭干警的足迹踏遍辖区5个乡镇40多个村200多个村民小组,覆盖辖区面积95%以上,用艰辛和坚守在大山深处构筑起消弭矛盾纠纷的“和谐屏障”和“法治根基”。

“手机、微信、视频,哪样方便就用哪样调解纠纷”

去年夏天,辖区长安镇的调解委员会遇到一起“搞不定”的纠纷,现场向刘邓求助,请求法官介入。

“我不知道我老公在浙江哪个单位打工,也不晓得这笔钱现在在谁手上……”刘邓通过远程视频调解室与长安镇现场连线,看见了一脸茫然的当事人小张。

原来,两年前,小张的丈夫在浙江打工时意外工亡。由于小张年龄小,识字不多,赔偿事宜全由丈夫的兄弟处理。

处理完后事,小张继续与公婆居住。一开始相安无事,但时间一长,婆媳矛盾便越演越烈。于是,小张要求公婆将丈夫工亡的赔偿款分给自己,遭到拒绝。

“明明就有……就有这笔钱,他们怎么都不承认!”小张哭诉着,激动得直跺脚。

“先不急,我们先看证据。”在远程视频调解室,刘邓通过视频看完证据,又耐心听完双方各自陈述,他心里有了判断。

“大叔大娘,小张是您儿子的妻子,肯定有资格得到部分赔偿款的。如果通过法院我们会这么判决……”刘邓仔细地向当事人分析了法律利害关系。

听到法官这么说,小张和公婆的争吵停止了,双方缓和了下来。公婆最终承认了有赔偿款,并同意拿出部分赔偿款给儿媳妇。

没出法庭大门,一起棘手的纠纷就这样化解了,这在如今的第三人民法庭已是常事。

刘邓表示,第三人民法庭地处高寒边远大山区,辖区内山大坡陡,谷深路遥,全年霜冻期长达4个多月,受制于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等诸多因素,人民群众诉讼难问题较为突出。为此,第三人民法庭还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办案中,通过建立远程视频调解室、添置数字化巡回审判包、建立法律服务微信群等形式,解决人民群众诉讼难问题。

“手机、微信、视频,哪样方便就用哪样调解纠纷。”刘邓边说边打开手机,微信的“法庭微信工作群”里有不少刘邓与群成员实时指导调解,交流办案技巧的记录。

该群是去年上半年建立的,里面的成员都是综治干部、人民调解员,这也是“溜索法官”团队落实奉节法院出台的《关于发挥人民法庭司法职能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实施意见》的行动之一。

刘邓说,为落实意见,法庭建立的法庭微信工作群,畅通了实时沟通渠道,加强了法庭在办案实践中的指导力度。综治干部、人民调解员等在案件调解中遇到的问题可及时与法官沟通联系,法官随时提供法律适用参考意见或适时参与电话调解。同时,还通过法庭普法栏目“威威说法”、法庭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专题普法活动,加强农村地区“智慧法院”推广力度,将全域立案制度、“易诉”平台建设等便民举措向农村地区普及,着力解决好偏远山区当事人诉讼难问题。

据统计,2018年至今,奉节县法院第三人民法庭受理案件807件,结案766件,结案率94.92%。共开展巡回审判200余次,化解矛盾纠纷150余起。

郑秀文 《少年可期》任老师 斯里兰卡突发恐袭,两名中国人遇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