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老兵张志远在渡江战役中
张志远
张志远的勋章
渡江战役勋章
88岁的张志远特地从一个铁匣子里拿出4枚勋章。第一枚“淮海战役纪念”,第二枚“渡江战役纪念”,第三枚是五角星形状的“八一”肩章,最后一枚是“公安”的肩章。这四样小物件,记录了他一辈子的历程。
1949年,刚参加完淮海战役的张志远被整编入解放军34军100师300团3营。“当年的战斗场景至今还历历在目。我的同乡、排长侯述古,就在我的身旁中弹倒下了。”追忆起当年的激战,张志远至今慷慨激昂。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武威
张志远住在南京市建邺区莫愁湖公园旁。这幢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楼房,一层是菜市场,要从市场旁的楼梯拾级而上,来到一个很大的天台,才是居民住宅。
土改后参军激战淮海
老人就住在天台旁的一楼,房子是1990年临退休前单位分给他的,屋内还保持着29年前的装修,窗户和门板上的油漆早就呈圆环状地皲裂开了,一块块斑驳仿佛古树的年轮。张志远的身体还很健朗,接到记者的电话后便脚步轻盈地过来开门,把记者引进屋中坐下,顺手将桌上吃剩的半条鲫鱼拿回厨房。
“我是山东烟台福山县(今福山区)人,1947年土改后当的兵。”张志远边说边从厨房里走出,给记者泡了一杯茶,“土改以后,国民党的第八军25师就跑来进攻胶东。为了保护土改成果,解放军就号召我们青壮年参军,我就是这样加入到胶东的地方部队。很快,25师就被我们打败了。”
张志远家中有兄弟四个,他排行第三,参军时只有16岁。“土改之后,家里才有土地,绝不能被国民党反动派抢回去。”参军不到1年,他就获得四等功两次、三等功一次。
1948年11月,张志远跟随部队参与了淮海战役。经过两个月的激战,解放军大获全胜,长江北岸之敌基本被消灭,部队也从江苏徐州一路打到安徽,“到了安徽,我们就开始为渡江做准备了。”
来安县整编准备渡江
1949年2月至3月,张志远所在的部队在安徽来安县进行整编,他随部队并入解放军第三野战军34军100师300团。
彼时除了日夜为渡江战斗进行操练,张志远印象最深的是学习纪律。张志远说:“我们当时并不知道要进攻南京,但指导员已经在不断地提醒,进入大城市以后要讲纪律。我们每天要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部队要求我们绝不能侵犯群众一点利益。晚上睡觉,我们不许进百姓家,只可以向老百姓借一点稻草铺在地上睡觉,白天一醒,还要把稻草收拾干净,物归原主。”
到了3月底,部队便接到上级命令,向南京对岸的六合、仪征一带移动。此时,江对岸的南京栖霞山已经能尽收眼底了,张志远才意识到,他们要进攻的是国民党的“老巢”——南京。
“当时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船。”张志远说,所幸,解放军在江北不远处的滁河准备了大量渡船,并积极练习渡江登陆作战,“我们都是北方人,不会游泳,我当时还特地学习了游泳。”
4月21日,随着国共谈判失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即发起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渡江战役,“我们当时的口号就是——‘打到南京去,解放全中国’。”
激战南京“要地”划子口
张志远说,要渡江作战,首要是扫清长江北岸的所有敌军堡垒。早在4月中旬,张志远所在的连就接到任务,率先扫清长江北岸划子口街盘踞的敌军。“划子口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就在南京对岸,而且是滁河流入长江的必经之地,只有拿下划子口,我们在滁河里的船才能开到长江里。”
任务一下,全连战士都趁着夜色向划子口靠近,经过英勇作战,张志远所在的排不到一个小时就占领了划子口街,国民党部队很快就被打退到了江边。
但国民党部队并不甘心失败,“我们刚刚占领了划子口,敌人的反扑就过来,长江对岸的栖霞山里发射的榴弹炮像雨点一样打了过来,敌人的增援部队也靠着榴弹炮的掩护迅速向划子口街集结,把我们整个排都包围了起来,向我们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张志远越说越激动,手舞足蹈地描述起当时的战况,“眼看着形势危急,我们的排长侯述古站了出来,端着机关枪向敌人扫射,我看到一颗子弹从他的胸膛穿过,但他还是直到把枪里的最后一颗子弹打完了才倒下。”
张志远说,随着解放军增援部队的到来,敌我双方在划子口展开巷战,战斗一直打到第二天清晨,解放军才完全占领划子口街,打通了滁河到长江的要道。
解放金陵转眼七十年
“战斗胜利了,但侯排长却再也回不来了。”张志远告诉记者,侯述古是他的老乡,在烟台老家两家只隔200米。因张志远年龄小,从淮海战役一直打到长江边,侯排长都非常照顾他,一场战斗让两人阴阳两隔。
“他的追悼会我参加了,以前每年清明节,我都会到划子口他牺牲的地方去悼念他,70年过去,划子口已经大变样了,我也已经老得走不动路了。”
张志远说,1949年4月21日后,部队就从划子口渡船来到长江南岸,部队原本还要往东南继续进攻,但在4月24日,他们接到上级命令回南京驻守。4月25日,他们从太平门进入了已经解放两天的南京城。
随着全国解放,张志远在1952年转业进入南京市公安局工作,直到1999年以正团级(行政17级)身份在建邺区司法局退休,老人有四个儿女,除了一人在深圳工作外,其他都在南京,每周都会去看他。“天翻地覆”70年,老人感慨南京这座古城如今发展得越来越好。
张志远如今的生活非常俭朴,屋内的家具几乎都是用了二三十年的,但老人却十分满足,“我从不主张他们给我买太好的东西,比起那些牺牲的同志,我现在足够幸运了。”
解放南京老兵口述史
2018年年底,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南京解放70周年,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开始做“解放南京老兵口述史”。经过半年的努力,有14名解放南京的老兵接受采访,平均年龄90岁,张志远就是其中的一位。
这14名老兵仅4人在南京,很多人之后都跟随部队南下,如今或定居福州、杭州等地,或转业回到老家。
“你们或许会认为老兵们的记忆隔了70年会模糊,但我们专门在解放军军事档案馆对照了当时的作战命令,以及34军、35军老人们的说法,他们的讲法都可以互相印证,他们的口述史是真实可靠的。”参与口述史编纂的工作人员说。
姓名:李玉山
出生年代:1930年,山东乳山人
所属部队:35军103师307团侦通连
口述:“三浦战役打响时我在团指挥所,战斗打得非常激烈,部队进军浦镇时受到敌人的炮火阻击,突击连伤亡很大。我看到稻田上都是牺牲的战友,我们就跑步追赶敌人直至江边,敌人上船逃窜,我们也迅速上船过江,过江时天上还有敌机在轰炸我们的部队。”
姓名:魏朝春
出生年代:1926年,江苏徐州人
所属部队:34军101师302团
口述:“我们追击敌军到江北岸世业岛时,岛内的敌人全部跑了,这时我们接到上级命令,要求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渡江,有一条船过一条船,有一个人就过一个人。军令如山,我们立刻寻找船只,可只寻找到能坐12人的破船,这条船用了10多条棉絮才修补好。下午4时,12位勇士起航,为防抵达南岸时遭遇不测,我们用9门迫击炮及重机枪为他们作掩护,约一个小时后,这艘船就开回来了,船上还有多位进行地下工作的同志,他们告诉我们天黑后对岸将有机拖船接我军过江。我们闻讯大喜,天黑后,果然有大船(可坐一个连战士)来到北岸,我们分批按阶段渡江。过江后,我们进入高子镇,街上灯火通明,大街小巷的墙上贴满‘欢迎解放军,解放全中国’。”
姓名:郜贵荣
出生年代:1928年,河南虞城人
所属部队:35军103师
口述:“我是河南人,原本不会游泳,是渡江战役前学会的。渡江以前战友们在战壕内还开玩笑,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开始了,我们部队经过三浦战役后,在4月23日渡江,登陆南岸后迅速进驻南京,进入总统府。在总统府短暂停留期间,我们每个班分到一件小战利品——一张美国产的军用卡车帆布,我们将它‘大卸八块’后,用作行军宿营时的防潮床垫,现在这张‘床垫’,还是我家中的珍贵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