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长护险已服务30万人,评估能否更完善,项目、时长还能再增加吗?
摘要:市民群众对本市长护险的满意度在90%左右。
长护险在全市全面推开一年多,效果如何?长护险的服务项目会有哪些调整?今天上午,上海市医疗保障局局长夏科家做客“上海人民广播电台2019年民生访谈”,就职工医保限额、药品价格变化、药品目录增补、长护险、长三角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等话题展开了对话。
长护险已服务30.1万老人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走访松江一户家庭,5口人,四代同堂;老祖母年近90岁,已基本失能;老祖母的儿子70岁,患有痴呆、失聪;家里还有一个20岁先天脑瘫的重孙;老祖母的孙子在外打工。60多岁的儿媳既要照顾小的,还要照顾2个老的,艰难程度难以想象。”夏科家回忆起一次调研中的经历,两个老人经评估后,每天都有人上门专业护理,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长久以来压在这个家庭的重担,也让整个家庭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绝不能辜负人民群众的期盼,一定会继续深化长护险试点,让千万个有失能老人的家庭得到切实的保障。”
夏科家介绍,2018年本市全面开展长护险试点以来,推进较为平稳。广大市民有获得感,社会反响正面,成效初步显现。近期复旦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市民群众对本市长护险的满意度在90%左右,总体上比较满意。
目前,全市长护险已累计受理35.5万人,完成评估31万人,已服务老人30.1万人。其中,接受居家护理服务的老人为20.6万人、占68.4%,接受养老机构服务的老人9.5万人、占31.6%。
他表示,通过试点,本市长护险制度框架已基本形成,失能老人及家属普遍反映,长护险的推出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也缓解了家庭照护压力,同时长护险也吸引了大量从业人员进入养老服务领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升。
“当然,长护险仍是一项新生事物,要形成完善的长护险制度体系,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夏科家说,社会需求非常迫切,而长护险探索刚刚起步,经验积累少,制度和实践还需要必要的时间磨合,另一方面,失能老人对医疗、康复、护理和生活照料的需求是多元的,新生的长护险如何整合这些原本分散的服务,还需要养老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同步向前发展。
他提醒,长护险和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是可以一起领取的。今年2月,本市出台了调整养老服务补贴标准的相关文件次明确,符合条件的老人,在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的同时可以领取居家养老服务补贴。
服务项目会继续优化完善
长护险的服务项目是否会有调整?除了护理之外能否增设生活服务项目?这些都是长护险试点过程中,群众十分关心的问题,夏科家对此也进行了回应。
“百姓需求多种多样,解决途径也应多渠道。长护险还是从基本医保基金支出的,起步阶段项目还是要体现保基本。”他表示,本市长护险按照国家试点的要求,定位于保基本,主要是保障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因此,本市长护险的服务项目包括了15项医疗护理和27项基本生活照料,其中,基本生活照料项目都是针对居家失能老人、适宜在家中开展的生活服务项目。
“当然,长护险还处在试点阶段,我们会继续对服务项目进行优化完善,使之更加贴近老百姓的需求,让失能老人及其家属对长护险服务更有获得感。”
长护险护理服务的质量问题同样引人关注,夏科家透露,今年长护险试点工作的重点,就是要“提质增效”,不断完善人员培养体系,提高长护险的服务质量。
还有不少市民非常关心长护险的需求评估,如何进一步完善评估标准,体现客观、公平、公正?“请广大市民群众放心。”夏科家回应,已经会同卫生健康等部门,对评估标准继续优化,并且会出台相关管理机制,保障评估操作规范有序,长护险基金得到合理的使用。
此外,有不少失能老人家庭提出,长护险的服务很温暖很温馨,但每天一个小时的服务时间还有些短,不够“解渴”,希望能够增加服务时间,能够选择更多的服务项目,进一步减轻家庭照护的压力。
夏科家表示,对于市民们的建议,医保部门正不断收集整理,并和有关部门集中研究。总体上,要把长护险的服务聚焦到对失能老人的照护上来,减轻家庭的照护压力和经济负担,这是当前在长护险起步阶段必须突出解决的重点问题。
栏目主编:张骏文字编辑:吴頔题图来源:IC photo图片编辑:苏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