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学生字典现“自慰”引争议,性教育何时能走在阳光下?
新京报讯(见习记者高杨)近日,有家长反映称,在孩子学校发的《新编学生字典》里,关于“自”的词条,出现了组词词条“自慰”。该家长认为,该字典选词不妥,并且自己无法跟孩子解释这个词。但也有家长向新京报记者表示,自己对字典里出现该词持支持态度。
据了解,该字典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辞书研究中心编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于2018年12月第1次印刷的第2版《新编学生字典》。
字典里该不该出现“自慰”?
4月19日,一位自称为“童年馆馆主”伊森妈的网友发文质疑,认为《新编学生字典》里出现“自慰”一词不妥。她表示,《新编学生字典》是字典不是词典,所以词语选择权在编者手里,“‘自由’为何不选?‘自觉’为何不选?‘自爱’为何不选?偏偏选了一个有争议用法的‘自慰’?”
对于字典里出现“自慰”一词的情况,家长林女士告诉新京报记者,她的第一反应是有点“污”,“但孩子(尤其是小学生)的认知思维不同于成年人,他们应该不会联想到什么不堪的画面,可能理解为‘自我安慰’。不考虑第一层面的意思,这个词写上解释也没有什么,毕竟孩子没有性方面认知的时候,解释了他们也不清楚是什么。”
同时,林女士表示,如果孩子询问了这个词的意思,自己会进行解释,“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开明的亲子关系,我希望孩子在青春期或者生理上有困惑时,第一时间向我求助。由父母讲,总比他自己去搜索,看各种不好的东西,更好一些。”
另一位备孕妈妈殷女士则持支持的态度。“字典里没有对‘自慰’一词的详细解释,仅仅出现这个词无可厚非,而且现在的小孩都很早熟。”殷女士认为,加强性教育很重要,“为了让孩子保护好自己,也保护好别人,家长们不应该谈性色变,这是观念的倒退。”
不过,也有家长表示,孩子在小学生时期接触到“自慰”这个词,为之过早。
2015年,曾有媒体报道称,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1月第1次印刷《新编学生字典》中,“自”字的词条出现了“自慰”,却没有“自由”。当时,人民教育出版社相关负责人回应称,“自慰并不是淫邪的那种说法,自我安慰也是自慰。辞典也不可能将所有的词语都举例出来,有选择当然是正常的。”
性教育之路漫漫
“不谈性,就是一种坏的性教育。”性教育专家方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
2017年11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至少有1500万名年龄在15至19岁间的少女曾被迫发生性行为,但仅有1%的受害者通过专业渠道寻求过帮助。此外,多数性侵害案例中的施害者是受害者的熟人,如朋友和同学等。
社会学家李银河曾在2018年的一次教育行业大会上指出,性侵是很多孩子的噩梦,家长遇到该类情况也非常痛苦,做好性教育,一定程度上能避免这种情况。“但性教育的推进仍然很困难,有很多保守的观点在阻碍着。”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也曾引起热议。浙江杭州一位妈妈发帖称,书中内容尺度很大,感觉“看不下去”,并称“确定这学校里发的不是一本假书?”这位妈妈还表示,“不管图片如何,学校应该正确引导,而不是发一本书回家自己看就完了。”
对此,浙江教育厅工作人员曾回应称,该书不是教材,是读本,属于合法出版物。读本编写方北师大儿童性教育课题组发文称,读本是经过大量文献研究工作,以及教学试验后推出的,是为了帮助孩子们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之后,下发该读本的杭州萧山高桥小学对媒体称,校方已决定将该书收回。
2011年,国务院颁发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提高适龄儿童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普及率,加强儿童生殖健康服务,并且要将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
但记者了解到,目前市面上的性教育教材仍然十分稀少。在亚马逊中国上的教材教辅类目里搜索“性教育”,除搜索结果首页展示的十几本图书以外,剩余十余页结果大多为心理健康类书籍。
拓展:国外如何触及性教育?
李银河曾在公开场合讲述了她去荷兰阿姆斯特丹交流的案例,一位专门在荷兰从事性教育的老师告诉她,在荷兰,性教育是从四岁开始的,因为四岁是孩子刚开始有性别观念的年龄,在四岁之前,孩子对性别没有感觉。
据了解,在日本,性教育是“从娃娃抓起”的。日本的大多数小学会普及性教育,有的小学还会将具有男女性特征的公仔用以教学,到了初中和高中,学生们则可以了解到避孕、性病、流产等方面的知识。早在1955年,日本就建立了纯洁教育分科审议会,制定《纯洁教育之进行方法(试案)》,将性教育引入课堂。
瑞典性教育协会(RFSU)的一项调查显示,瑞典男女生的首次性行为一般发生在16、17岁。而瑞典也在1942年起就开始对年龄在7岁以上的孩子进行性教育。1945年,瑞典还出台了性教育大纲。
不久前,英国教育部发文称,将于2020年9月开始推行关系教育(relationship education)必修课程及关系和性教育(Relationships and SexEducation,RSE)必修课程。英国教育部表示,并不会在小学阶段引入强制性性教育,而是在小学阶段引入关系教育,从而打下建立各种积极和安全关系所需的基础。
新京报见习记者高杨校对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