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昔日首都钢铁城 筒仓料仓改造变身冬奥组委办公楼

原标题:筒仓料仓改造变身冬奥组委办公楼

本报讯(记者刘婧)“这就是冬奥组委的办公楼了,目前有500多人在这办公。”4月16日,北京青年报记者探访了首钢园区的冬奥组委办公楼,北京首钢建设投资公司工程建设部副部长罗刚介绍说,时下,冬奥组委的工作人员正在为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紧锣密鼓地筹备中。

顺着罗刚手指的方向,北青报记者看到,首钢园里原有的高炉、筒仓、料仓已经不见了,“变身”为一座座融合了现代元素的写字楼。五号筒仓办公楼门口,“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委会”的牌子格外醒目。据了解,六个老筒仓改造的办公大楼,分别由比利时、英国公司以及清华大学分别设计,风格大不相同,而且外立面十分“吸睛”。北青报记者注意到,筒仓上边被打了许多圆形、长方形的口,原本上下贯通的空间被分割成一层层的办公区,在楼内还有透明可视的升降电梯,筒仓外观保持了混凝土工业建筑本色,在筒仓外边,还有一条长长的皮带通廊连接在三高炉上,被首钢人亲切地称为“时光隧道”。

同样,在具备办公、会议、展览展示、配套商业等功能的料仓改造的办公楼外,一个个透明的落地窗成为“亮点”。在楼的一侧,还保留了一个料斗,这是料仓曾经的出料口,也是这个工业遗存的标志。办公楼内,料仓的高大柱子清晰可见,超出普通房屋支柱的几倍。据罗刚介绍,办公楼室内做了内保温,冬天的时候也不会冷,首钢西十筒仓冬奥组委办公区,主要利用原有工业厂房及构筑物改造而成,充分体现了绿色办奥理念。改造尊重原有工业架构机理和风貌,也考虑了奥运会后再利用问题。改造后的办公区运用光伏发电、太阳能光纤照明、无负压供水系统、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等先进节能新技术。同时,景观道路铺装还使用了由园区拆除的建筑垃圾烧制而成的再生透水砖,起到减排效果。

讲述

天车工转型冬奥资深讲解员

“大家好,欢迎来到首钢园,我是你们的讲解员姜金玉。”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面带礼貌的笑容,穿着标致的制服,她就是首钢“资深”讲解员姜金玉,也是很多参观者踏入首钢大门第一个遇到的人。

至今,姜金玉已经讲解了1600多场,她曾接待过许许多多来自国内外各界、各年龄层次的来访者3万多人。从首钢的历史到首钢的搬迁再到冬奥场馆的建设,她如数家珍。但没有人知道,这样一位“资深”讲解员,以前是一个每日和机器“打交道”的天车工人。

“我1995年进入首钢,2004年开始从事开天车这项工作。”姜金玉告诉北青报记者,那时候,她经常是一站就半天,时常得歪着身子看地面的情况,虽然有些累,但很充实。首钢2010年停产后,她舍不得离开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便成了“留守工人”,每天负责三高炉的看护、巡逻工作,因为厂子里女性较少,姜金玉又有亲和力,除了工作之外,每当有学校组织孩子们来厂里参观时,领导便安排她当起了临时的讲解员。

2016年,随着冬奥组委的入驻,姜金玉的职业生涯也发生了变化,她被选中成为一名职业讲解员。“为国内外的来访者讲解和为孩子们讲解可不一样。”姜金玉说,孩子们爱听故事,往往讲几个首钢的故事就能把他们“哄得很开心”,但社会各界的来访者就不一样了,他们经常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姜金玉必须做足了功课才能回答上来。接到这份工作通知后,姜金玉在每天对着镜子练习微笑、手势的同时,也开始了新一个阶段的“大学习”,她先去档案馆,再挨个去访问首钢的老人和新来的工程师,把首钢的历史和场馆建设等内容摸了个门儿清,自己写了一份解说词,让来访者清晰透彻地了解首钢园的每一建筑背后的故事,并把来访者提过的每一个问题收集、整理出来,成为了一名“问不倒的讲解员”。

“刚开始也紧张。”姜金玉说,因为习惯了和机器“打交道”,突然站在这么多人面前,难免有些不自然。但是每次讲着讲着就顺了,作为老首钢人的那份自豪感油然而生。她告诉北青报记者,她当下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在冬奥会举办之前,能把首钢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文/本报记者刘婧

责任编辑:余鹏飞

媒体:一季度房地产市场价格又有反弹 需引起警惕 京张铁路百年机车房被指存火患 砖木结构曾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