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百亿债券承销费仅万元?“价格战”频发监管或已出手
本报记者姜诗蔷北京报道
近日,投行频频降价承揽项目的消息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
在某规模百亿的公司债承销招标中,券商1万元的“个位数”承销费用报价让人大跌眼镜的同时,行业之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局面也走向台前。
“去年我们就有一单债券的承销费仅有几万块,大项目有很多机构都在争,价格战也越来越常见。”4月15日,沪上某中型券商投行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事实上,去年证监会就曾点名个别承销机构公司债承销费率远低于正常的现象,并表态将对这类项目开展现场检查。
“业内早就有消息指出监管层会关注承销费率的问题,下一步或许还会有更严格的规范措施。”前述投行人士表示。
价格战频发
百亿债券1万元的承销费,某券商的操作再度刷新市场认知。
“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业务越来越难做,特别是一些大项目,真的是白热化了。”谈及近期市场关注的低承销费率事件,某大型券商融资部门副总对本报记者感慨。
譬如,此前在中国核电78亿元的可转债发行中,中信证券和中金公司两家联系承销商仅收取了248.04万元的承销保荐费用,承销费率低至万分之三。
这种明显低于同类项目收费标准的收费背后,券商的“小算盘”也浮出水面。
“主要还是大券商在争大项目,对大券商来说,有些项目是挣钱的,有些项目是为了名头。所以,一些大项目,即使不赚钱他们也会争着做。”4月15日,北京某券商资深投行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类似中国核电的案例,一单项目的募集资金就远超其他项目的几倍,这对追求排名的券商就更有吸引力了。
“另一方面,好项目存在更多的后续业务潜力,因此为了后续更大的利益和机会很多机构就会选择报保底价,用价格优势抢项目。”前述投行人士表示。
然而,低价竞争的背后却显示出一种无序性,这也是随着事件发酵而被机构质疑的焦点之一。
“我们不打价格战,但现在确实是有一些券商在打价格战,这是行业中的一种不正当竞争。”前述券商融资部门副总经理表示。
“这种方式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不利,行业的存在本身就有一个均衡价格,如果恶意把这个均衡价格打破,最终还会影响整个行业良性发展。”该人士指出。
事实上,去年证监会曾就公司债券日常监管做出问答,指出关注承销机构的执业质量,强化发行承销环节的管理。对于承销费率偏低、执业质量存疑的公司债券项目开展专项现场检查工作,核实承销机构是否履行了充分适当的尽职调查程序以及发行人相关信息披露是否真实、准确和完整。
另一方面,要求继续加强证券业协会自律管理。证券业协会对承销费率不正当竞争行为依法进行自律管理,在公司债券承销业务信息受理、汇总和分析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定期专报、行业公示、一对一告知、现场约谈、自律检查等形式,警示行业规范发展。
竞争格局生变
虽然如此,券商承销低费率竞争的情况仍然时有发生。
此前证券业协会通报的一份2017年10月16日至2018年3月末的公司债券承销业务收费情况显示,在这段时间内91家券商报送的697个公司债项目中,有52个公司债券项目未收取承销费用,62个公司债券项目承销费率小于千分之一。
这种竞争局面也扩展至了定增和IPO发行,譬如今年1月华夏银行292亿元的非公开发行项目中,中信建投、中信证券、国泰君安等5家券商共收取保荐及承销费41.9万元,承销费率低至十万分之一。
“除了较少的大项目外,IPO上总体来讲还是价格正常的,但是也总能遇到有些人为了抢业务乱搞,也跟公司领导的规划有关吧。”中泰证券一位投行人士表示,“这种竞争会让大家都没钱赚。”
“其实现在券商的业务,包括很多金融机构的业务都是同质化程度较高,且差异性不大。而这类业务往往又和牌照有关,很多是类似通道的一种业务,即专业性要求不高。各机构提供的业务本质上差别不大,因此这种状态就会导致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其结果就是价格战。”中国市场学会金融学术委员、东北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受访时指出。
显然,这种竞争也在影响行业良性发展。而在这种竞争格局的影响下,券商如何谋求出路也是一项重要考量。
“大券商或许能够通过低价优势承揽更多项目,市场头部效应更明显,但是长期来看,把小券商挤垮了其实自己也赚不到钱。从市场良性发展的角度来讲,我个人觉得还是不利的。”北京某券商融资部门副总表示。
“大券商愿意降价去拉项目,加剧了头部效应,对于中小券商来说压力也就更大了。我们今年还是争取多做点项目,哪怕是价格战,也先多做点。”前述沪上中型券商债券承销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该人士表示,“另一方面,有些券商看上的是项目的长期价值,虽然监管可能会将投行承销费率列入分类评级,但是也还会低价承揽。”
事实上,此前证监会方面亦指出,研究优化证券公司分类评价中与公司债券业务相关的评价指标,指导证券业协会研究推进证券公司公司债券承销业务分类管理实施方案,通过政策激励正面引导承销机构有序竞争。
“同质化就只能靠低价格低成本,否则就只能走差异化道路,做品牌,有独特的优势。”付立春指出,“国内金融机构虽然有比较高的门槛,但在日益专业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下,要真正地市场化、国际化,肯定会面对更激烈的行业竞争和分化,最后的格局可能就是头部综合性投行和特色精品投行,中间可能还有大量兼并重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