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3个月完成59项整改任务

原标题:3个月完成59项整改任务

(上接1版)

如此一来,丰产后每株核桃树可产20斤果实,每斤10元,按每亩地栽种20株计算,加上奖励,种一亩核桃便可收入4000元以上,乡亲们怎会不积极?

巫山县双龙镇安静村地理位置偏远,长期以来产业基础薄弱、结构单一,老百姓增收致富无门。通过驻村工作队的努力,村里引回了在外发展的村民赵本庭,由他牵头组建合作社,以大户带动小户,盘活村里的闲置土地,发展脆李产业。村民通过流转土地不仅每亩可获得300元的租金,还可以在基地里打工,每天工钱80-150元。这样的合作方式,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进来。今年,安静村的脆李种植已近2000亩,整个双龙镇的脆李种植面积已上万亩,几乎覆盖所有贫困村。

基层的实践和探索,源于市委市政府的指导和安排。针对产业扶贫质量不高,贫困户受益不明显等问题,今年我市组建了扶贫产业发展专项小组,迅速研究制定整改工作方案,将市委整改方案中明确的产业扶贫7个方面、22项整改任务细化为50条具体措施,梳理形成问题、任务、责任“三张清单”,建立整改工作台账。

具体而言:一是一对一指导龙头企业以土地和扶贫资金入股、订单生产、保底价收购、提供就业岗位等方式,带动13.7万户贫困户增收;二是充分发挥全市贫困村共计477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通过以地入股、农业项目股权化改革等方式,引导4.88万户贫困户入社;三是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产业扶贫工作的通知》,从产业培育、精准到户、龙头带动、利益联结、技术指导、产销对接、设施配套、投入扶持、风险防范等9个方面明确了31项政策措施,今年市级财政已安排资金1.6亿元,专项支持14个国家重点贫困区县扶贫产业发展。

接下来,我市还将加大力度培育壮大长效扶贫产业,深化完善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房屋联营、保底分红等方式,把贫困户与产业紧密联结起来,让他们有更多的增收渠道。

尽锐出战坚决打赢这场硬仗

聚焦深度贫困,聚焦突出问题,各级领导深入一线“督战促改”,轻车简从,直奔现场,前线指挥,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4月1日,市属单位新选派贫困村第一书记培训班在市委党校开班,290名第一书记参加培训。

“加大市属单位选派驻村干部力度”是我市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因此,春节后市委组织部和市扶贫办就印发通知,要求市属单位做好增派贫困村第一书记的工作。3月上旬,各市属单位遴选出的290名第一书记到贫困村报到开展驻村扶贫工作。至此,我市由市属单位选派的第一书记达到400多名,他们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带着村民干、干给村民看,肩负起了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和打赢脱贫攻坚战“带头人”的重担。

黝黑的皮肤、瘦削的身材,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干练劲儿,这是彭水县大垭乡龙龟村第一书记彭光明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见笑了,以前不像这样,这段时间村里发展核桃产业,天天在坡上晒着,黑了好几个‘色号’,瘦了10多斤。”见记者上下打量,他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彭光明来自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老家在忠县汝溪镇。尽管来自农村,但因为他从小成绩好,被家里寄予了厚望,家人从没让他操持农活。这次驻村,彭光明和其他队员一起,自学并拿到了摩托车驾照,花费4200元买了一辆摩托车,专门用来走村串户。村里要发展核桃产业,彭光明又到处翻阅资料,基本上掌握了核桃种植的各种技术。最让人惊讶的是,为了帮村民们卖土鸡,彭光明竟然专门找师傅学了如何杀鸡、去毛、真空封装……

因为总是背着个书包,黔江区金溪镇长春村第一书记田杰有了个外号——“背包书记”。他背包里有几样东西,一双胶鞋,一对护膝,方便风里来雨里去走访入户。

和彭光明一样,田杰也是个实干家。不懂种植技术,他就从村民那里租了一亩地来种玉米和土豆,向专家和村民们请教技术,并反包劳务给村民;村里要发展羊肚菌,田杰挽起袖子,一头扎进大棚里学习;村里要清洁河道,他带头挽起裤腿,跳到河沟里干起来……

事在人为,无数像这样的干部,汇聚成了我市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眼下,距离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只有两年时间,我市将从物质待遇、选拔任用、容错纠错等多个方面为扶贫干部们创造条件,让他们扎得下根、干得舒心,有盼头和干劲,持续在脱贫战线上发光发热。

相关阅读:
项忠红:护理特困人员37年的“孺子牛” 建成各类医联体18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