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不是“暂住地”是幸福新家园
中新网贵阳4月12日电题: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不是“暂住地”是幸福新家园
记者刘鹏
“有了新市民居住证,我们就是义龙新区的市民,以前城市里的人享受什么政策福利,我们现在也可以勒。”在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新区万屯镇阿泥社区里,易地扶贫搬迁户黄俊凯不久前领到了新市民居住证。
原先住在大山深处的黄俊凯,2018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搬进了义龙新区万屯镇阿泥社区,虽然住进了新家,告别了大山的桎梏,但黄俊凯的心里始终有些空荡荡。“离开故土,在新的环境生活,感觉只是‘暂住’一样。”
与黄俊凯一样,社区里的其他搬迁户也有类似感受。郑绍现心里也有一个小疙瘩:和当地人聊天没话题,生活方式也不一样,很难融入其中,有时会感到孤僻。
为解决搬迁户能很快融入新的社会环境、公共服务供给等问题。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自2017年底开始探索实施“新市民计划”,从产业发展、文化旅游、教育、就业创业、卫生健康、资源权益、兜底保障等13个方面,推出了一揽子配套措施。
“每天在居住的小区里巡逻,每顿都能吃上老伴做的拿手菜,每月还有2000多元人民币的收入。”在贵州安顺市西秀区工业园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彩虹社区里,年近60岁的张玉顺怎么也没想到,一辈子务农的他在社区当上了保安,摇身一变成了上班族。
不管是黄俊凯的新市民身份,还是张玉顺的上班族身份,他们都是贵州18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民众之一。贵州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3月31日,贵州共建成集中安置点925个、住房43.9万套,完成140万人搬迁,剩余的48万人将在2019年上半年完成搬迁入住。
188万人全部搬出来后,如何做好搬迁的“后半篇文章”,才是扶贫搬迁成功的真正考验。
基于此,2019年2月,《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的意见》出台(以下简称《意见》),它由1个主体文件和7个配套文件组成,从省级政策层面,对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发展方向、重心转移、目标路径等提出明确要求。
如何做好188万人搬迁“后半篇”文章?上述《意见》明确后续工作重点抓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文化服务体系等“五个体系”建设。
2019年4月初,在遵义市桐梓县蟠龙安置社区,社区工作人员收到一条系统发送的信息:16栋501室门禁出现红色预警,这意味着这户人家已经有3天没有进出房门。工作人员迅速在平台上点开这家的情况,原来户主陈绍文是个空巢老人,并患有高血压,于是立即通知医务人员前去查看治疗。
陈绍文被送去医院救治时,感慨地说:“如果社区工作人员没有发现我家里的异常情况,真出了意外,也无人知,无人管啊。”
该社区利用大数据,借助大数据系统服务搬迁民众的生活,是贵州努力将搬迁安置点建成幸福家园的一个缩影。
2019年,是贵州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战役打响的第四个年头。贵州省生态移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贵州省将全面落实“1+7”政策文件,展现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交出的“幸福答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