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京津冀首次联合举办海葬活动

原标题:京津冀首次联合举办海葬活动

机器网 www.shi-fen.com

原题:31份亲人骨灰汇入大海

京津冀首次联合举办海葬活动

4月2日,亲属们戴上白手套,将装有亲人骨灰的可降解环保袋轻轻放进专门通道,31份骨灰相继汇入大海波涛中。

法治周末记者王斌

实习生邓云枝

4月2日,由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省(市)民政部门联合主办的“2019年京津冀协同骨灰海葬首航活动”在天津渤海湾隆重举行。

上午9:30,伴随着海葬船只汽笛长鸣,京津冀协同海葬首航活动正式启动。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巡视员杨宗涛在致辞中回顾了京津冀三地骨灰海葬工作的发展历程,向海葬逝者及其家属致以崇高敬意,希望三地民政部门继续提升协同创新水平,深化殡葬改革发展。

10时许,“国宾9号”海葬专用船离开国际邮轮母港码头,缓缓驶向渤海湾。海葬仪式上,礼仪人员敬献花篮,全体默哀致敬。来自京津冀三地的100名家属走出船舱,来到船舷,带上白手套,双手将装有亲人骨灰的可降解环保袋轻轻送入海水波涛,送亲人魂归大海,重回自然。

尊重逝者遗愿,响应节地号召

“我妈是青岛人,她说,‘我死后要跟着大海回老家’。”

天津市民谭书斌的母亲去世时已经90岁高龄,不过去世前她仍神智清醒,不忘跟儿子交代后事安排。谭书斌将她的骨灰在家放置一年后,今年赶着京津冀协同骨灰海葬的首航活动,将她与早已去世父亲的骨灰一同撒向渤海。

在他看来,这次进行骨灰海葬主要是尊重母亲的遗愿,母亲当了几十年的街道办主任,平时就注重响应国家号召,所以主张绿色环保的殡葬方式。

谭书斌的妻子告诉记者:“我跟我闺女也说了,将来我们俩决定也撒海。”

62岁的北京市民王先生也提到自己将来去世会选择海葬。他说自己的父亲作为老共产党员,想法向来先进:“当年周总理骨灰撒海,我爸就说,‘将来我去世了也要撒海’。”其父去世时已经82岁,去世前多次提到死后要选择海葬,所以王先生决定遵从父亲的遗愿。

王先生认为,骨灰海葬属于文明祭扫,国家也提倡,应该响应。中国人口多,去世后的墓地占地不少。“土地是农民的生命,同时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啊。”

来自唐山的丁胜利和丁春利兄弟则告诉记者,他们的父母当初都是京津沿海地区长大的,曾经参加革命工作,表示想要响应国家号召,希望能够节省国家资源,节约土地。

北京八宝山礼仪公司的副总经理汪德东告诉记者,近年来,群众对骨灰海葬等生态葬越来越认可,北京选择骨灰海撒的群众越来越多,选择这种方式的人数每年保持着约20%的增长。

海葬后祭奠问题渐解决,优质服务有保障

对于骨灰海撒后如何祭奠逝者,65岁的谭书斌说:“和平常一样,到什么节日就按习俗悼念就行。”他认为,现在的文明祭扫和以前传统的烧纸放炮相比,更绿色环保嘛。

王先生则向记者介绍了北京对此的祭奠措施:“北京长清园有一个海撒纪念塔,有各种环保型的祭奠公墓纪念园。”他提到民政局每年还会组织大家到纪念园去祭奠先人,他们会到那里敬献鲜花寄托哀思。

丁春利兄弟也对海葬后的祭奠问题表示放心:“祭奠在网上肯定有个平台,那上面挺好的。”

天津市殡葬事业管理处业务一科科长韩勇告诉记者,海葬、骨灰自然葬等节省土地面积甚至不占用土地的安葬方式统称为节地生态安葬,天津接受遗体生态安葬的家属数量在逐年递增,近几年保持着5%的增速。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今年天津沁园新开发了近1200平方米土地,专门让人们参与节地生态安葬,也方便人们进行祭奠。此前,天津每年只在清明期间办理节地安葬,每次不多于100具遗体,现在则可全年预约办理。

至于选择渤海作为骨灰海撒地,汪德东告诉记者,其实北京近25年的骨灰海葬基本都是在渤海湾进行的:“首先离北京最近,交通比较方便;其次渤海的水也较为清澈。”对于天津和河北,渤海也是最近的海域,方便协调。

他还提到将来要提升骨灰海葬的服务质量,京津冀协同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自然是一个努力方向,不过各地的习俗不一样,所以三地并不会建立统一的标准,但是打造优质的服务是共同的目标。

他还举例说,去年国宾9号参加了70次的骨灰海撒活动,今年计划达到80批次。另外在排队获取骨灰海撒名额上,他说排队基本按照先后顺序,保证一年之内安排海撒,特殊情况如家属急于出国可以提前安排。

骨灰海葬将走向何方

韩勇介绍,天津首次骨灰撒海是在1990年,至今已有近30年历史。汪德东则提到,北京骨灰撒海起步于1994年,至今也有25年的历史。即京津冀三地的骨灰海葬活动其实都已有二十多年经验,累计播撒骨灰近5万份,参与家属12万余次,那么,为什么今年三地会联合举办海葬活动呢?

汪德东告诉记者,一方面,过去骨灰海葬的条件并不完善,直到去年才为骨灰海撒活动量身定做了海葬专用船,同时拥有了专门的码头和专业的海葬服务团队。另一方面,京津冀三地协同开展骨灰海撒活动,可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来能够促进节地生态安葬的相关服务质量更快提高。

韩勇还提到,目前,天津每年选择骨灰海葬的遗体有2000多具,占总火化量的比例并不是特别高,接受这一方式的家属数量也并不算多,希望通过宣传,让更多家属参与节地生态环保。

杨宗涛有信心地表示,北京市以骨灰海撒为代表的各种生态葬法起步早、历史长,接受的人群逐年增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改革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而这次京津冀三地协同进行骨灰撒海是京津冀深度融合一体化推进的良好范例,将带动更多人采取节地生态安葬的葬法。

■关于海葬

海葬是水葬的一种,又分为直接把死者沉在海中,和先将尸体烧成骨灰(先火葬处理)再撒向大海。在我国,绝大多数海葬是将骨灰撒入大海的葬法。

海葬会不会污染海水?公认的观点是,人体死后经过火化才会变成所谓的骨灰,其火化的温度达到800度至1200度,在这1000度左右的高温火化炉里,有害细菌无法生存。哪怕逝者生前患有传染性极强的疾病,病菌在这样的高温下也根本无法存活,所以人体火化后的骨灰是十分干净环保的。此外,骨灰本质,其化学成分主要为碳酸钙,是一种无机化合物,不溶于水,不会引起水质污染。所以,无论骨灰入海后鱼会不会将其吞噬,都不会对水质和生物造成影响。

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逝世后的骨灰撒海方式,开辟了我国海葬的先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殡葬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海葬作为一种文明节俭的殡葬方式渐渐为民众所接受。浙江、广东、辽宁等地也都涌现海葬这一殡葬方式。如上海,自1991年首次海葬以来,已举行海葬100多次,上万位先人的骨灰撒入大海。

海葬,冲破了传统的“入土为安”观念,人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中去;是继墓葬以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是人类思想的一大飞跃,是社会文明的一大标志;有利于节约土地、发展经济,有利于移风易俗。呼吁社会选择环保的殡葬方式,而最终,像“海葬”等不保存骨灰的丧葬方式是国家殡葬改革的最终目的和方向。

相关阅读:
“小龙虾”职教专业受热捧启示录 小微权力阳光下运行 乡村治理进入善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