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破“忌谈生死”旧俗 中国殡葬机构开展生命教育渐成常态

原标题:破“忌谈生死”旧俗中国殡葬机构开展生命教育渐成常态

中新网杭州4月6日电(记者张斌实习生周悦磊)在“未知生,焉知死”等传统文化浸润下,部分中国人对死亡的话题向来“避讳”。

近些年,随着中国社会观念愈加文明,多地殡葬机构主动打开大门,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并邀请公众参与其中渐成常态,“忌谈生死”的旧俗亦正被打破。

“我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但我们能够把握属于自己的每一天。”参加完不久前于杭州殡仪馆举行的一场生命教育活动后,杭州第一技师学院学生赵双越说。

她的同学——18岁的毛方希在参加完同一活动后,联想起自己看到过的新闻中那些选择轻生的年轻人,“生命十分宝贵,选择‘自杀’对于生命而言是一种藐视。遇到挫折,我们应换角度思考问题。”

这是两名年轻学生第一次认真考虑与死亡有关的话题。

在杭州殡仪馆于今年3月举行的首次生命教育活动上,杭州殡仪馆职工演绎了一场情景剧《告别》:一位破产老板试图轻生,他的母亲举办了一场模拟告别仪式,希望用母子之情唤回儿子对生命的珍视。

当日,主办方还在殡仪馆告别厅举办了一次“模拟告别会”,司仪、礼宾服务员等职工“本色出演”,将逝者的一生通过沙画等形式再现。

“殡葬人对于生命的态度更为通透,见惯了生死,对于生命更有发言权。在殡仪馆开展生命教育,能抛却生活工作中的烦心事,更加纯粹地感知生命。”杭州殡仪馆主任王荣富说。

包括首次举行生命教育活动的杭州殡仪馆在内,近年来,中国许多地区的殡葬机构都试图通过“代入式”的生命教育活动,掀开殡葬机构的“神秘面纱”,改变人们对生死的成见。

今年3月22日,北京八宝山殡仪馆迎来第四届公众开放日。此前,该馆打造了向公众开放的“生命文化展厅”:参观者只要戴上VR眼罩,就可体验“突发疾病”“入院治疗”“停止心跳”“告别亲人”等死亡环节。

“这种‘生死跨越’的体验能让人感悟生命的美好,更加珍惜生命,珍惜现有的一切。”八宝山殡仪馆工作人员说。

今年3月28日,新疆乌鲁木齐殡仪馆举办开放日活动,参与活动的市民在工作人员陪同解说下,来到遗体接运部、防腐室、告别厅和火化设备等场所,感受生命逝去后最后片段……

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清明前夕,就有北京、浙江、山东、广东、广西、新疆等多地的殡葬机构举行开放日,开展生命教育活动等。其中,广东省早在2014年就出台专门方案,将每年清明节的前一个周六定为该省“殡仪馆开放日”。

随着殡葬机构举行开放日、生命教育活动等渐成常态化与普遍化,有民众对此类活动也提出建议。

“每年到了清明,这样的生命教育好像‘扎堆’出现,过了这阵也就没了。而且生命教育活动在专业程度上也应该加强,也不应该只是为了让观众‘流眼泪’。”有过殡仪馆开放日活动参与经历的陈佳(化名)向记者说。

“生命教育不应该让人感到‘深沉’,而应该让人更加豁达。”王荣富认为,殡仪机构举行生命教育活动,应更好实现“启发”作用,让参与者更加珍惜生命,关爱自己的健康,享受人生的每个阶段,建立积极奋斗与把握当下的“好心态”。

“殡仪馆是公益性机构,这类生命教育活动可以更加日常化,不要让人觉得只有清明节才‘适合’谈论死亡,改变‘忌讳死亡’的传统观念。”王荣富说。(完)

相关阅读:
山东沂水:公墓集中安葬 节约土地600余亩 "低碳"祭扫 松柏鲜花换鞭炮香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