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他们虽然走了,却把大爱留人间
又到清明追思时。很多人,他们生前也许平凡,也许碌碌,甚至还不谙世事,但他们逝去后,总被人记住,总被人缅怀。他们或将自己身体一部分留在人间,或用自己的牺牲鼓舞了后人。孩子说,“长大后,我才真正读懂您”。是的,逝者如斯,真的勇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器官捐献十年:2092人奉献大爱
器官捐献是生命的一种选择,是希望和爱的延续,它让死亡和重生通过人性的善意,神奇地连接在一起,如同一场生死契约。
4月3日,由省文明办、省志工办、省卫健委和省红十字会共同主办的“2019湖南省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暨宣传普及活动”举行,捐赠者家属、受捐者、医生、志愿者等人组成的700多名人员,一起缅怀纪念器官捐献者们。
我国代谢内分泌科学科先驱伍汉文教授去世后把身体献给国家;长沙小少年叶沙去世后捐赠的器官救了5个人,他们组建属于叶沙的“一个人的球队”、救死扶伤的80后医生去世后捐赠器官救人……每一位捐赠者的背后,都有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4月3日的活动现场,4位捐赠者的真实经历被改编成话剧《天使力量》呈现,让更多人去记住,去缅怀。
湖南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10年来,到4月2日,我省总计实现了公民去世后人体器官捐献2092例,大器官捐献数量为5549个,其中肾脏4011个、肝脏1497个、心脏33个、肺脏8个,让5123名重病患者重获新生。纪念叶沙的“一个人的球队”的公益项目实施以来,我省志愿捐献报名登记7121人,3月份志愿报名登记2989人,创历史新高。
截至2019年3月28日,全国已登记器官捐献志愿者116万余人,成功实现捐献2.2万余例,救治器官衰竭患者6.5万余名。我国每百万人口年捐献率已经从2010年的0.03达到目前的4.53,年捐献量位居世界第二。
■记者李琪通讯员罗旭斌
他们虽然去了天堂,却把爱留在了人间
有出生才三个月的宝宝,也有94岁的老人,位于长沙市凤凰山遗爱人间公益纪念陵的纪念墙上,镌刻的都是捐献了器官的逝者名字。3日上午,长沙的天空淅淅沥沥下着雨,在省红十字会的组织下,家属们来到这块安息地,为去世的亲人扫墓。
那个安全的怀抱,并没有消失
7年之前,“器官捐献”这个词语,很多湖南人都没有听过。小新(化名)至今也没有明白,当时病重的父亲,是怎么知道可以捐献器官的。
小新的父亲一直是个农民,在邵阳老家种地为生。2012年,46岁的他突然生病,发现脑袋中有一个肿瘤,家人竭力救治,奈何病情仍日趋加重。小新记得,当时父亲提出要捐献器官,妈妈顿时瘫软在椅子上,家里的好几个亲戚更是强烈反对。
可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父亲很平静,反复劝说,家人只能无奈同意。“去世后捐了5个器官。”7年过去,小新从一个学生成为24岁的小伙子,越来越理解当年父亲的决定。因为他总有一种感觉,父亲一直没有离开,他的生命在延续,自己从小眷恋的安全怀抱,也没有消失。
“虽然现在在江苏工作,但每个清明节,我都来看一看。”小新说,正是父亲当年的决定,自己才没有在少年丧亲的悲痛中沉沦,而是被那种大爱不断激励前进,成为现在平凡却努力的人。
3岁娃救了5个人
生命虽短意义却很广
雨下得很大,孙先生和妻子把碗拿出来,装上准备好的水果,摆放在小涵的墓碑前,这是孩子生前最爱吃的。
3岁时,牙牙学语的小涵,患上了脑胶质瘤,家人拼尽了全力去治疗,最后小涵仍被宣告脑死亡。孙先生和妻子、大儿子商量,捐献孩子的器官。“他来这世上一遭,生命虽然短,却也应该有意义。”最终,小涵捐献了2个眼角膜、两个肾脏、一个肝脏。
孙先生说,他和妻子经常回忆小涵,虽然丧子很悲痛,但想起孩子救助的5个陌生人,心中就欣慰不少。
■记者李琪通讯员罗旭斌
对话受捐者
21年前接受移植缅怀每位“恩人”
穿着雨衣,提着一大把白色的菊花,罗女士站在遗爱人间公益纪念墙前,先是默哀了三分钟,然后从口袋里掏出纸巾,轻轻擦拭纪念墙上的那一块块墓碑。然后拿出胶带,为每一块墓碑贴上两朵菊花……
“我是21年前移植的肾脏,当时在广州,但我的恩人是湖南的一个男子。”自从知道长沙有器官捐献者纪念陵后,她几乎每年清明都会不远千里,从广州来这个陵园中扫墓。
罗女士说,当时自己苦等肾源3年,做血透维持生命,在心灰悲观时,突然医院告知她有合适的肾源,接到通知4个小时后就上了手术台,醒来时已经获得了新生。
21年的时间里,罗女士每天都在感恩,感恩那个虽然去了天堂,却把生命留给自己的陌生人。